三、执行运输

  • 2003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运输分队的先遣队60名官兵先期抵达利比里亚。
  • “联利团”司令奥潘德将军在直升机上见到了这座营院,也亲自来分队视察,称赞说:“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的营院是一流的营院,是蒙罗维亚一处亮丽的风景!”
  • 9月底,中国维和运输分队执行完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任务回到驻地,历时5个月。

运输分队挑战恶劣环境

2003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运输分队的先遣队60名官兵先期抵达利比里亚。

2004年3月20日,运输分队的大批部队180名官兵也飞抵利比里亚任务区,驻扎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西北角,与联合国驻利比里亚派别代表团隔路相望的一个废弃电厂里。

当中国维和运输分队大批部队到达时,在机场受到我驻利比里亚维和参谋军官、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分队沈刚锋队长迎接。在营区,受到了中国驻利比里亚林松添大使的亲切接见,及先遣分队官兵夹路欢迎和热烈拥抱。并当晚入住进电厂院内的车箱里。

在沈刚锋队长先期考查时,中国维和运输分队是住在联利团院内,这里地方很小,不能满足运输分队需要。

后来,驻在电厂的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到任务区布防去了,参谋军官索性找到负责“联勤处”一位澳大利亚籍维和人员,再通过后勤长宫,同意了中国维和运输分队驻在此小院内。

非洲的旱季,晚上睡在车厢里,还好,但第二天便尝到它的厉害。

白天,毒辣的太阳就像是悬在树梢上,直刺脑顶。车厢经过一天的曝晒,连铁床都是烫的。中午实在无法休息,好多战士都索性坐起来,双脚泡在水盆里,湿湿的毛巾披在肩上。

战士们睡在车底下,凉席一铺,勉强能睡会儿,可这样也不能睡得心安理得。一种极小的蚂蚁无孔不入,见肉就咬,要不是因咬痛而感觉到它,单凭眼睛看几乎能让它逃脱。

这家伙咬起来,小小的身躯两头弯曲,简直是使出浑身的力气,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有点“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豪赌。

不久,一个比它大几十倍的痒包鹤立而起,痒得让人舍生忘死地想去挠它、抓它,且那痒性经久不衰,个把星期你不会把它忘记。几天下来,维和官兵的每人身上都被叮满了,大家在一起,不自觉地挠,通信员刘晓庆戏说在进行挠痒比赛。

痒不要紧,糟糕的是它还能传染疾病。谢朝金医生告诫说,维和先遣队的不少队员得的疟疾与蚂蚁叮咬有关,大家一定要防备。

疟疾的另一个“罪犯”就是蚊子。第一天刚来的官兵们还没有感觉到它的威力,后来官兵们深切认识到在蚊子面前,蚂蚁才是“小巫见大巫”呢。

晚上,放下车厢蓬布帘,热;不放下帘布,它们长驱直入。可想而知,官兵们身体成了这些家伙的目标。

从国内带来的防蚊剂,防蚊药,防蚊膏什么的,基本上都不管用。但是同志们还得涂抹,像是给自己一些安慰。

非洲的太阳和睡车厢,这八杆子连不着的两组镜头,被神奇般强硬地组合在一起,彻底打破了维和官兵们肌体的运转程序,无尽地延长了时间生物钟,令人一时一刻难以熬过。

不过,这相对于第一批的先遣队员来说,已经好多了。当2003年12月10日先遣队60人到达利比里亚时,正值首都发生内战。在枪林弹雨中,官兵们度过了难忘的几天。

后来,中国赴利比里亚的参谋军官讲述了那天先遣队扣人心弦的故事:

参谋军官到机场接时,先遣队官兵已被运至首都蒙罗维亚的两个直升机场。

去时路上尚可通行,回时路上全是武装分子举枪,拦路,猛敲车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往回赶,找人。回到营地时,官兵的衣服全部湿透了。

再联系维和部队把我们的官兵带到电厂院子。幸好,运输分队的配置地,有一幢破楼,参谋军官以600利币雇佣当地人三天前打扫了。

而当时先遣队吃的、喝的、住的一样也没有,33小时的飞行,5小时非洲太阳下的辗转,口渴难忍,当务之急要解决官兵喝水问题。

怎么办呢?参谋军官在旁边孟加拉步兵营找来两大塑料桶的水。

那水太管用了,简直是神水,官兵们跟牛饮差不多。喝的解决了,还有吃的呢,装备仍滞留在机场,想找武装部队去机场拉来,可形势太紧张,“联利团”的任何车辆也出不了大门。吃的住的安全等事牵挂于肠。

参谋军官最后想办法找到一辆平板拖车,带上炊事班长戴秀峰,直奔机场,猜测装有方便面和床的集装箱,拉起便走。

无奈,路上武装分子设下重重路卡,最终他们打着“我们是中国部队,请你们给予方便!”的协商之下,冒着大雨,直到深夜,赶回营院。更惨的,集装箱打开后,里面没有水!一滴水也没有!

一天没有进食的官兵只能干啃方便面。真不知道一同吞入肚内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兄弟们,这点苦算不了什么,我们是幸运的,毕竟拉回的集装箱里还有方便面!”王建桥翻译强装笑颜。

“对,毕竟兄弟们全部安全到达!”官兵们受到感染,群情振奋地喊。

先遣队的武器仍在机场的集装箱里,通过“联利团”要求菲律宾维和部队给我们站岗,因为他们大部分人员到“联合国特派团”总部的德国大使馆布防去了。最后经多方协商,他们可以不间断地来此巡逻。

深夜,首都蒙罗维亚实行宵禁,维和部队的路岗不准任何车辆和行人通过。

住在中国大酒店的我们军事观察员心系官兵饥暖,面对岗哨,说尽了中国人词典里所有好话,冒着大雨,匆忙送来两桶水,心想,那怕是喝点方便面汤也可解解乏,况且,又热又累又惊又雨的,别把战士们身体给摧垮了。

可他们刚踏进小楼,眼前悲壮的一幕出现:破楼里到处是睡倒的官兵,却没有一个人打开包,至多是把床展开,有的还睡在包床用的纸箱上,全是和衣而睡。

此情此景,参谋军官的心碎了,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他们悄悄地退出小楼,坐进雨中小车。怎么办呢,万一有个意外,先来两个月对环境稍有熟悉的他们还能帮助应付应付。

在关上窗闷热,开着窗蚊咬的煎熬下,参谋军官陪同先遣队官兵过了一个心惊胆战的夜晚。

根据中国政府与联合国签署的协议,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的前两个月实行自我保障。也就是说,这两个月里,中国维和官兵吃的用的均不能向联合国要一粒米一滴油一两肉一棵菜,而是从国内带来的。

在任务区生活近百天的先遣队官兵得到联合国的供应仅月余,因为各国生活习惯不同,这些根据发达国家生活水准采购的食品,并不能完全地被东方人所接受,官兵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同在一起吃,他们三餐吃的是的牛奶,面包,果酱:牛肉,羊肉,海鱼,少量辣椒,少量茄子,少量圆白菜;中国维和人员的三餐只有压缩饼干,米汤,干黄瓜,干豆角,乌馒头,牛肉罐头,鱼肉罐头等食品。

中国维和军队在国外生活没有经验,分队从长计议,本着中国人过日子细水长流的原则,能留则留,能多则多,以防任务区将来事发多变影响了联合国的正常接供。240人哪怕是一天断粮也很危险。

官兵高尚的政治素养,给予分队的决定以极大的支持和理解,上上下下表现出团结一致勇于胜利的坚强决心,即使压缩饼干吃得心慌意乱,胃反酸水,也没有提出任何特殊额外要求,很让分队领导感动。

沈刚锋在后来回国后面对上级首长汇报时,每每讲到维和官兵的感人事迹,总是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甚至无法汇报下去,让听者无不动情。

沈刚锋说,当时,好多官兵都曾饿得慌不守神。有一次,几位参谋曾为一包方便面的礼让而后悔不已,互相都能听到对方吞咽口水的声音。

参加维和的某连八班长杨茂春,工作骁勇,在他身强力壮的躯体内,每顿只能用两个馒头去虚张声势地占领六个馒头的空间,一天三壶水的胃,不得不用再补些冷水充灌。

有一天,杨茂春手捏着饼干,对在场的指导员赵子生说:“指导员,这两块压缩饼干不等饭碗洗完肚子就饿了。”

不想到了晚上,杨茂春与四班长冯克明高烧不退,只好一道去了“联利团”的医院。在这天,二排先遣队的11个人也住进了医院,有的一头裁到地上。

当时,一同考验中国维和官兵意志的还有饥饿的“帮凶”:炎热天气烤得人无处躲藏;防疟疾药“氯奎”使人神经麻木,“神智不清”,“飘飘欲仙”……

分队官兵抢建一流营房

摆在运输分队官兵面前首要任务是尽快建好营房,否则相关工作无法展开,也无法改善。先遣队官兵已在孟加拉几位工兵的指导下,开始了部队技术性指导工作,打桩划线。

孟加拉工兵用的搅拌机太慢,供不上,3个连队分别做模夹人工搅拌混凝土、抹地。

从抵达利比里亚的第二天开始,维和官兵们就拖着晕乎乎的身体,拉开战线。

顶着烈日,连长与指导员各带一拨人从早晨到深夜;朱鹏程带着李冬艳,郭艳斌等四班同志铲沙倒石翻搅;王金沂陈善策等抬水;马东站的修理班三辆小推车不断地推浆,一番番轮流作业;王祥富学着巴基斯坦工兵手拿条木,抹得极平。

两个多星期后,维和官兵终于迎来了利比里亚雨季的第一场雨,有人甚至跑进雨里,让它淋个痛快。

官兵们冒着雨做些雨中能做的活儿,雨一停,大伙忍受着雨后蒸腾的热浪又走进工地。工地上抹地的活儿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

雨后天气,晴空万里,阳光更没遮拦。利比里亚大地不是先前的烘烤房,更像是个微波炉。

后来,华人老陈送来一台大型搅拌机,为运输分队的工程陡增速度,由原先一天的20多平米,到后来的五六十平米,再到200多平米。

这台大大型搅拌机,轰轰转着,吐浆不断,调动了几个连队轮番上场:满立红连长带着三连兄弟们忙得不亦乐乎;杨运涛、孙峰、徐沛来推着小车与其他队友进行比赛。

陈红星对着刘正红、孟凡登等抹泥浆的同志说:“你们三连要是比我们一连抹得快,今天我请你们喝绿豆汤。”

“啊!喝绿豆汤喽,喝绿豆汤了喽,同志们加油干呀。”蔡红涛、李攀低着头一边干活儿一边喊。

工地热火朝天。搭房板工作也全面展开。三连负责拉板材,一连抹地,二连己动手搭建板房。

同志们没日没夜,跟随施工的冯大刚副队长也没日没夜。一天十多锅的开水不够,有人还喝凉水。

心细的王秋生副分队长与王乐群李海滨商讨对策,想出用土办法挖坑架灶拾柴烧水。后来,烧水的活儿基本被张子义领着刘冬冬、孟令超等勤务班的人包了下来。

修建营房的沙子还得到海边去拉。石子是先遣队官兵在50公里远的卡卡塔北,一个叫“爆米花”的地方运来的。

出去拉沙,对中国维和官兵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武装警备做好。

有一天,赵子生参谋与辛晓飞、周坤、王海兵、刘伟等二排的几个同志在拉着沙子往回返时,一群人持着砍刀追赶,气焰十分嚣张,远处还传来零星枪声。

运输分队的几名官兵一边急驶,一边戒备,这次遭遇使战士们对战乱后的利比里亚有了更深的了解。

利比里亚的雨季来临了,时时不期而至的大雨虽然给中国的维和官兵们带来不少麻烦,可工程已接近尾声,官兵们眼见快完工心里还是无比高兴。埋电路,拉电线,接空调等工作也跟随板房的进度相继展开。

运输分队的官兵大部分在营区里建房,各排还承担运输任务。李建国副分队长带着10几台车去绥德鲁,往返一周,看到营房建设得如此快速,下车便走进新房里看,摸摸这儿摸摸那,不停地赞叹。

从运输分队的大部官兵抵达利比里亚20多天来,中国的维和官兵们战高温、斗酷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清垃圾、除杂草、平场院、拉沙石、打地基、搭板房,在这片约3万平方米的荒地上,建成了较为规范的生活区、车场、菜地和库区。

营院四周有围墙并增设铁丝网,营门建有防御工事和岗楼,安装了路灯和探照灯,开辟了菜地;

五排94间装有空调的白墙蓝顶的活动板房,美观大方、宽敞明亮;

170多台擦拭一新的运输装备一字整齐排开,蔚为壮观;

平坦的运动场,宽敞的图书室、健身房,可容纳百人就餐的大食堂,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

鲜艳的五星红旗和淡蓝色的联合国旗在营区上空迎风飘扬,格外醒目。

后来,“联利团”官员及友军多次来参观。

“联利团”司令奥潘德将军在直升机上见到了这座营院,也亲自来分队视察,并称赞说:

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的营院是一流的营院,是蒙罗维亚一处亮丽的风景!

中国运输队据理力争

中国维和运输分队奉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别代表团,即“联利团”之命,首批23台车,38名官兵前往班哥地区的第三战区,配属孟加拉国维和部队执行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行动计划,拉开了全面推进利比里亚和平进程的序幕。

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行动计划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在任务区实行维和行动的首要任务。

自2003年12月8日联合国首次对利比里亚执行这一计划失败以来,维和部队承受着极大压力。

2004年4月,在各方的精心准备下,联合国再次执行该任务。

中午时分,中国维和运输分队车队出发。孟加拉维和人员开着两辆“皮卡”车,顶架机枪,前面开道,后面护卫。

路在密密麻麻的丛林里伸延。白色车队喷着UN字样,行进在黑色沥青路上,既威武又雄壮,既显示着联合国武装神圣不可侵犯,又旗帜鲜明地传达着中国军人的爱心和善意。

23台车一路畅通无阻,没有遇到官兵们预想的复杂和麻烦。

武装整齐的老士官范明亮直盯着前面的路,默不作声,紧张严肃,脸上的汗水被迷彩钢盔的风带阻碍,折映出面部油光。

担任警戒任务的高军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紧握冲锋枪,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

用维和运输分队副分队长张金良的话说,都是趟着石头过河嘛!言下之意,子弹不长眼,随时都会从树丛里打来钻进你智慧而仁爱的头颅。

公路在丛林里穿行,当车队经首都第一战区开赴到尚未缴械的三战区,官兵们心里的压力陡然增大,前面维和部队就在这里遭到了袭击。

路上行人,顶着物什,三三两两,不知来往何方,林间显现,陡增几分神秘和不安。

高军说,看谁都像武装分子,他们的枪口,随时会对准我们的。

孟加拉维和部队布防在第三战区,中国运输分队的23台车,38名官兵是来配合他们收缴各派别武装的。因为只有收缴完散落于民间的武器,才能谈得上利比里亚的真正和平。

道路越来越颠,车队像个醉汉,摇摇晃晃地爬行着。已过去5个小时,护送的孟加拉维和人员说,运气好的话,也就是5个小时的路程。

18时50分,车队经过260公里长途跋涉,终于看到了孟加拉步兵连占据高高低低的山包。

装甲车,工事里的机枪,纵横交错的铁丝网,这些无声的语言标示着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的官兵们首次到达了维和一线。

孟加拉维和部队三营管辖着这个地区,营部建在高冈上,似乎是个矿山开发的中心。

有些建筑依稀显露出曾经雄厚的痕迹,周围铁丝网密布,岗哨林立逾显威严。

寒喧之后,接待人员把张金良等人让进了营长办公室。

孟加拉大胡子营长伸出手,不停地一边喊着两国是好朋友,非常非常好的朋友,一边自我介绍叫阿力达,曾在中国的石家庄陆军学院学习深造过两年。

王翻译本来用英语说的,看到这样氛围如此的融洽,跟着用汉语说:“千里有缘来相会呀。”

“对对对,千里有缘来相会,早听说要与中国军人合作,像在做梦,我喜欢你们国家的人,亲近、随和。来来来,吃茶点。”这位大胡子营长热情地说。

孟加拉人有个生活习惯,几乎是隔两个小时,吃点零食什么的。

张金良还想客气,坐在一旁的王翻译带头吃起来,不外乎是饼干,水果类或其他甜点什么的。

“明天,行动就要开始了,我为我们的合作而感到高兴。”阿力达少校开口说道。

“这个行动是事关利比里亚维和行动的大局,可以讲是世界在关注。4个月前,由于联合国准备不充足,而使得刚刚开始的缴械行动失败了,受到利比里亚政府及各武装派别的怀疑,给我们的工作造成很大麻烦,被动极了。你们是来配合我们的,因此,听从我们的安排,不得有误。”阿力达少校接着说。

“我们是来配合你们的,但愿合作愉快。”张金良回答道。

“你们的任务是把那些带武器人员从各庄子里拉到缴械点,缴械点联合国已建好了,离我这里不远。”少校用手划了一下,没有给人留下特别清晰的方位。

“注意,那一些家伙都带着枪弹,要小心点。”阿力达轻描淡写地说。

张金良听着有些不对劲,怕语言上有闪失,示意经验丰富的王翻译。

少校继续道:“上次,我们的士兵,把其中一派的武装打跑了,他们来报复,便假装求和,结果怎么样,炸了我们几个兄弟。”

说着少校打开抽屉,拿出一撮黑发便说道:“这是我们其中一位兄弟,被炸飞后,只找到浓浓的胡子,还连着皮肉,我把它给剪了,留下一把胡子,以示纪念。”

王翻译觉得不是这个理。

“尊敬的少校先生,以我们手中的联合国命令,我们是配合你们工作的,我们的任务被明确地告之,仅仅是从缴械点到训练营去,即把缴械后的人员拉到训练营去学习。”

“你们得听我们的安排。”不等王翻译说完,少校语气强硬地将话掐断。

“可是,我这里有联合国的命令。”王翻译据理力争。

“我这也是上级的命令呀!”少校信心百倍。

联合国给各维和部队部署任务时,是以正式文件为依据,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职责,使众多国家的部队形成拳头,产生合力。

说白了,各干各的,任务明确,职责明确,联合国不赞成“学雷锋”。你不能干别人的活,那样子的话,别人干啥去。

这时,王翻译又拿出那份文件,明确无误嘛!便与张金良商量,这事是不是有变化了呢?有变化也应该通知我们的呀!又要我们配合人家,究竟听谁的。

于是王翻译说道:“少校先生,能否拿出你们接到的命令,防止出现错误。”

“我们没有文件,这是上级的通知。”少校不耐烦地说。

“这样吧!事关重大,为了更加准确地执行好明天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和我们的长官取得联系。”王翻译的话掷地有声。

“好吧!我也要与我们的长官联系的。”少校说。

外面的雨还没有停的意思,张金良一行人,提出要返回车队。少校挽留同进晚餐,说饭已经准备好了。张金良说,我们战士都在那儿等我们呢!他们还没有着落呢?

没想到,这个问题在少校那儿根本不是个问题,说道:“士兵别管他们,你们干部留下就好了,要不,把你们的几位干部全叫来,共同就餐。”

王翻译在“联利团”总部开会,知道的要多些。外国军队跟中国军队不一样,他们的军官和士兵,不同灶,不同吃,等级非常森严。

当然,人家是人家,可不是中国部队。一番感谢后,小车便消失在雨幕里。

在卡车厢内,张金良正在用海事卫星电话与首都蒙罗维亚的沈刚锋队长通话,简单地将接受任务情况汇报,说:“我与王翻译已商量多时,觉得还是拿不出主意,事关重大,但我们无法执行,是不是联合国的命令有了变化,我们究竟是按照哪种命令执行?”

“当然是按联合国的正式命令为准,你干了别人的活儿,联合国可不去领你的情。”

有了沈刚锋的这句话,张金良心里有了定心丸,立即跟王翻译说:“我们坚持还是对的,要不是有你与外军打交道的老底子,就被人家给唬住了。”

几个人在车厢里摆开了行军床。把战地餐桌支好,撕开压缩饼干,又往磁缸里倒些榨菜。

张金良一边要战士宋秀禄准备4台车第二天执行任务,一边了解车辆人员住宿情况。

这时,一辆吉普车,顶着大灯飞驰过来。因地面湿滑,差点“啃住”荣金水车的屁股上。

孟加拉的中尉在车下,用英语几哩瓜啦地说着,满嘴的大胡子,最长有20厘米长,像个鸟窝,一派生机勃勃。随着他手势和情绪的变化而不停地蠕动着,好似里面藏个刚孵出的小鸟,蠢蠢欲出。快而脆响的声音,很像是玻璃珠,颗颗成串地从浓密的毛堆里往外丢。

根据他们长官的命令,要中国运输分队出4台车,现在就跟他走,提前到派别武装人员相对比较集中的村庄去。开始明天的缴枪行动。

王翻译详细地给他解释说:“我们与你们一样,都为着这项令世人关注的缴械行动,可是联合国的命令不让我们干那件工作,我们也无可奈何。”

“你们是配合我们的,应该听从我们第三战区的指挥,这是我们两军间第一次合作,希望合作愉快,而不是麻烦。”孟加拉的中尉说的话意图清晰明确。

“我们当然真诚地与你们合作,可是你说这些话是无用的,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按联合国的指示办事。如果是的话,那么任何一支部队都有它的办事规则,我们要以事实为依据。”王翻译说的很轻快,而且话说的自然、简捷。

“你们要知道,你们这样做很可能就影响到缴枪行动。利比里亚的缴枪行动,很可能就因为你们的不愿配合而再次遭到失败,这将会影响到该地整个和平进程,也会影响到中国军队在国际上的形象。如果你们拒不执行命令,我们将向联合国报告。”

大胡子把问题说大了,当然他不会空穴来风。联合国的维和复杂多变,头绪众多,面对维和国不同的环境,稍有差错就会酿成大祸,工作上任何一个环节就会埋下各种隐患。

4个月前的12日,就因为联合国在这方面的准备不足,导致缴枪开始的当天,手持武器的武装人员借缴枪的机会,与维和部队交火,死伤众多。

这不仅影响了该国的和平进程,也把联合国与当地民众间的矛盾推向前台。使得后续工作无法展开,各派别武装的抵触情绪十分高涨。当时,联合国几乎做出了撤出该国维和工作的决定。

利比里亚再次面临着纷乱复杂的局面。4个月1万多名维和人员精心准备,科学筹划,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等明天。

中国运输小分队走进了飓风的风眼。张金良与王翻译走在风头上。

事不宜迟,张金良命令王晓荣技师架起海事卫星电话,再一次接通了中国运输分队大本营的沈刚锋。

这来自缴枪第一线的情报,变幻莫测。小分队对各种情况有所准备,但维和部队之间的麻烦事,没想到会上升到如此地步。

沈刚锋为之一震。这支带着祖国嘱托的外勤部队,是代表着和平之师踏出国门的,是要不辱使命、为国争光的,工作刚开始就要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真是责任重大呀。

已经就寝的沈刚锋,立刻召集王秋生、李建国、洪大刚等副队长,商讨对策。

会议显示出强大的集体智慧,按中国的外事原则办,按中国维和的出国执行任务宗旨办。

电话接通了我驻利大使馆,电话接通了国内主管维和事务办公室。

雨中,领导辗转难眠,他们需要缜密的思考做出准确的判断。中国运输分队与第三战区的合作,既要坚决完成任务,确保安全,又要有理有据有节,展示我军和平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光辉形象。

那边,情况由孟加拉的作战营汇报到第三战区,由第三战区汇报到“联利团”司令部。

这边,情况由运输小分队汇报到中国运输分队,由中国运输分队汇报到“联利团”司令部。

一个情况已经牵连上上下下、国外国内;一步悬棋可能影响到该国的和平进程。

雨中的一线指挥部,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得见。

灯下,张金良、王翻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那本厚厚的联合国维和手册。只有这雨,时大时小地陪伴着指挥组,还有焦急不安的心。

早晨,在去三营部的路上,张金良心里就捉摸着第三战区的长官,早晨五点钟就叫去谈,肯定还有别的原因,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

3时,沈队长在电话里说得很明白,“我们坚持是正确的”。

约20分钟的路程,戒备森严的第三战区司令部出现在眼前,一幢别墅似的二屋楼。

在勤务人员的引导下,穿过廊厅,张金良他们来到了第三战区长官的办公室。

两开间的办公室,并不气派,旧楼经过简单地装修,刷了一层白灰,长圆形的办公桌尽头墙上悬挂着孟加拉国旗。

个子不太高的大胡子长官伸出手说:“欢迎你们,我们的好朋友。”

右手示意盘子里的点心,做出“请”的动作。

“为什么你们中国军队拒绝执行任务?为什么你们只在那一段路程执行任务?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台车就足够了,其他人可以回家睡觉,是不是害怕?!”

人还未落座,第三战区参谋长劈头便责问。

王翻译强压着不快,耐心地听着。

张金良静静地看着。

20多分钟后,第三战区参谋长的火气降了下来。

王翻译见时机已到,有理有据地说:“长官先生,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它的每项行动都是和平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各级人员能否严格地恪守自己的职责,这些职责将会直接决定着和平进程是否顺利。”

“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的第一支枪将在你的布防下收缴,它是事关大局。我们中国维和官兵时刻准备着为利比里亚人民做出自己的努力。只要有‘联利团’的命令,我们现在就可以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害怕’,我们中国军人的字典里没有这两个字!”

上校先生似乎被说动了,他接通了“联利团”司令部电话。

一番话后,他把电话交给了王翻译。

里面传来责怪声:“为什么你们中国运输分队拒绝执行任务,这将要影响到中国军队在国际上的形象的?”

10多分钟的通话,王翻译的脸色由激动到平静。座位上的第三战区参谋长也点了几次头。

在首都蒙罗维亚,“联利团”司令部每日的情况通报正在开始。值班军官的第一个话题便是对中国运输分队拒不执行命令的指责。

话音刚落,司令部的文职长官站起来说话,认可中国军队做法;司令部的孟加拉军官站了起来说话,肯定中国军队做法;其他了解情况的与会者,纷纷肯定中国军队严格执行命令的做法。

骤然间,会场气氛由批评变成了赞扬。

在第三战区参谋长办公室。一个与中国维和军官手中同样的文件披着新一天的霞光,带着信使者的余温展示,在第三战区参谋长的眼前。

上校一字一句地读着,缓缓地抬起头,湿润的眼睛里溢满了崇敬的目光,那把有力的大手坚定地伸了过来,恳切地说:

对不起,你们是正确的!我们非常佩服你们的工作能力!

上校那竖起的大拇指久久没有落下。

几双大手再次重重地握在一起。

运输官兵执行缴枪任务

2004年4月25日,缴枪行动开始。“联利团”要求中国运输官兵24日下午到达坦曼博。

车辆在丛林里穿行,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阵雨,道路被雨沁得像一条玉带,森林折射出灿烂耀眼的光芒,一时感觉置身天堂。

一进坦曼博,味道全变了,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内战使这里变得十分惨烈。

整整的一条大街,仅有一栋房子还残存着屋顶,主人大多逃离家园,还不时的看见无数持枪武装人员忽出忽没。

中国运输官兵执行任务的驻地在巴基斯坦营地,本来他们答应给提供住宿,但是由于各部门人员太多,只好自行宿营。

干部住在一个没有门窗的小屋里,战士们住在自己搭的帐篷里。每天不但继续有数不清蚊子的骚扰,而且热的要命。

第二天,前往执行“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缴枪点。到达后,中国维和人员在临近公路一侧的斜坡上待命。

9时,缴枪行动正式拉开序幕,该地区第一批男性前武装战斗队员持枪进入缴枪点,他们狂舞枪支,高唱战歌,大多裸露上体。

9时20分,该地区第一批女性前战斗队员持枪走进缴枪点。入口处,一位红发少女目光凶悍,巴基斯坦军人验枪,她漫不经心地嚼着口香糖……

旁边的巴基斯坦的军人告诉中国维和人员说:“她就是利比里亚最大反政府武装‘利民联’的首领之一奈莎·科奈。”

9时30分,该地区第一批娃娃兵走进缴枪点。他们的年龄在8到15岁之间,大多衣着破烂,形容枯瘦,目光呆滞,他们已在丛林征战数年。

10时,联利团司令奥潘德将军在战区司令官的陪同下来到主席台,缴枪仪式正式开始。

各首领依次走向主席台,把手中的枪交给奥潘德将军,将军接过枪和每一个人握手。

缴枪完毕,将军讲话,希望大家走出枪林弹雨,重建家园,早日实现利比里亚的和平。

中国维和人员负责把他们从这里拉到一处训练营。

“坦曼博”的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进展还算顺利,可其他地方就有些混乱。

在班格,孟加拉作战部队在制止冲突中打死了一名军官。那里的局势一直十分紧张,反政府武装多次扬言要袭击维和部队营地。中国维和分队的官兵日夜戒备,不敢怠慢。

布坎南解除武装行动展开当天,但在交枪点上却爆炸一枚手雷。

卡卡塔离首都仅40公里,中国维和运输的车队在那里多次遭遇武装拦截。

一次,持械武装人员拦截我一台送水车,并用火箭炮瞄准驾驶室。千钧一发之际,幸而尼日利亚维和作战部队的坦克经由此地,一场血腥灾难才得以化解。

由于持续内战,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特别是针对联合国维和人员的犯罪时有发生,几乎每周都有关于联合国维和人员遭遇偷盗、抢窃和恫吓事件的通报。暴徒甚至爬墙越窗,在旅馆杀害了1名美籍维和官员。

2004年10月28日,首都暴发大规模骚乱,许多清真寺、教堂、加油站、民居和车辆被烧毁,商店遭抢劫,冲突中16人死亡,208名伤员送往医院救治。

维和作战部队开赴一线,一连3日,蒙罗维亚昼夜枪声不绝。

有一天,中国的运输小分队刚执行完“坦曼博”的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行动,随即接受了向二战区运送油料的任务。

在行进途中,车队陷入冲突中心地带,骚乱人群情绪失控,挥舞木棍铁棒阻断交通,情况万分危急。武装护送的加纳作战部队一路开枪示警,才冲散人群,艰难返回营地。

由于当地缴枪人员远远超过了预期人数,联合国又给中国运输分队安排了把培训人员送回家的任务。

有一次,中国运输分队去一个叫马纳的小镇,车子行至一半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虽然前面有孟加拉军队押运,但在那么一个战乱的地方,夜间随时都会有劫匪出现。

当时负责押运的孟加拉军队开的是越野吉普,而中国运输分队的车是越野卡车。

夜幕降临以后,前面押运的车就开始飞奔,而中国运输分队的车速一快,上面的黑人就承受不了那颠簸所带来的痛苦,在车厢上又蹦、又叫、又跳的,甚至还有人敲击后窗玻璃表示抗议。但是车速一慢,前面押运的车就不见踪影了。

这时,车内的维和人员认识上发生了分歧,有的担心那些黑人受不了因车速过快所带来的颠簸而跳车,那样的话就等于没能将其安全送到目的地,也就谈不上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这次任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行动,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国家的形象。

如果有的好战分子不愿缴枪,并利用这样的借口与维和部队发生冲突,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不跟上前面押运的车,如果路上跟丢了或者遇到其他的突发事件怎么办?

车子还在行进着,前面押运的车越来越快,车上的人敲后窗玻璃越来越响。

最后,运输队员采取紧急停车,并全副武装下车责令其不许吵闹。可是语言不同,争执越来越大。

就在这不可开交的紧张时刻,前面押运的车又返回来了。

经过一番交涉才知道,那些黑人一方面是嫌车速太快太巅,另一方面是有一部分人想在中途下车。

同时,中国维和人员也要求他们在前面押运的车速能够慢下来。

就这样一路颠簸,等他们顺利完成这次任务返回营地时,已经是23时多了。

回到营地以后这两名队员感动万分,因为排长和全排的兄弟们还没睡,都在盼着他们平安回来。

在这次行动中还有一次比较惊险的任务,那就是协助孟加拉军队运送一批带有荷枪实弹的武装分子去缴枪点缴枪。平时中国运输分队运送的都是没有带武器的人员,而这次拉的是有枪有子弹的。

一个战士开玩笑说:“万一这帮家伙想不开向我们开枪或者一不小心走火了可怎么办啊!”

另一个战友接着说:“怕什么,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咱们不是还有防弹衣和防弹头盔吗?再说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把自己扔到这里了,联合国不是还给5万美元吗,咱父母的后半生也就不用愁了。”

玩笑归玩笑,一路上中国运输分队的队员的心还是“咚咚”直跳。

9月底,中国维和运输分队执行完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任务回到驻地,历时5个月。

由于中国运输分队的杰出表现,驻“坦曼博”巴基斯坦二营法鲁克上尉代表营长亲自到中国运输分队的蒙罗维亚驻地送来一封感谢信,信中盛赞中国维和官兵:

在配合巴基斯坦部队执行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的计划行动中,协同一致、密切合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不愧为一支纪律严明、素质过硬的部队。

运输分队的艰难运输

2004年8月,一个阴云密布的早上,中国运输分队的人员拉着联合国给难民营送的住房物资,前往“旺加玛”。

这是一个离中国运输分队的蒙罗维亚驻地最远、道路最难走的地区,而且治安状况也不好,时常有反政府武装和一些非法组织闹事。虽然有巴基斯坦的坦克护卫,但为了安全起见,运输分队的队员们还是荷枪实弹,以防突发事件发生。

在蒙罗维亚市内,运输车辆因堵车停留了一个多小时,好不容易从拥挤的车缝里挤出来,天空又下起了蒙蒙细雨。

老天爷就像一个阴森的怪兽,好像随时都会伸出大爪子把整个天空和大地撕碎。

在离“旺加玛”5公里时,情况出现了:前面是一个大下坡,整条路坑坑洼洼,车子开过一个个大坑,整个车队就像一群木偶在蹦跳,车上的人更加难受了,突然跳起来,又猛地落下去,有时不注意还会碰到脑袋,起个大包。

经过1小时的颠簸,终于过了这个“大舞厅”。再往前走是一片泥洼。

因为昨天刚刚下过雨,路特别滑,所以车距必须拉大。只见前面的车头向左一扭,屁股向右一甩,横在了路中央。

其他的车也都一辆一辆的像喝醉了一样,左摇右晃“倒”在了马路上。

老天爷又开始发威了,漫天大雨倾盆而下,道路更加难走。

车队刚走了50米,前面是一个高坡,而且路中间还有许多高坎。试着往上爬,可折腾半天,不但原地没动,还因为打滑倒退了几步。迫不得已,随队翻译和邻近巴基斯坦维和部队进行联系。因为下雨信号不好,费了半天劲才联系上。一会儿巴基斯坦的“援兵”来了,才把车一辆辆的拖走。

这总共只有5公里的路程,车队竟走了将近8个多小时。

不但利比里亚常年是雨季,道路十分难走,给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的出车执行任务造成了很大不便,更危险的是,在执行任务途中,经常遭遇武装分子拦截。

在到达任务区的第十天,中国维和运输分队接到命令,到距离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500公里的第四战区绥德鲁紧急运送物资。

运输分队出动8台卡车,全副武装,荷枪实弹,赶往目的地。物资送到后,按照规定,车队得自己返回营地,没有护送部队。

往回走了大约1公里路程,突然从密林深处钻出10几个持枪的武装人员,嘴里哇哇乱叫。

他们把一排排钉着钉子的木板放在道路中间,还砍倒了几棵大树横放在路上当路障。

一看这种情况,司机急忙拿起对讲机呼叫后面车队报告情况。负责警戒的中国队员也把枪上膛拉开保险,准备随时战斗。

只听见对讲机传来副队长的声音:

我们也被围困,无法通行,而且都是持枪的前战斗队员,尚不清楚他们属于哪个派别。现在情况比较复杂,也很危险,你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和克制,想办法做好说服工作。

司机把车停好后,维和队员便打开车窗,开始与持枪的武装分子们对话。

通过对话才知道,这些人都是利比里亚前武装队员,当时急需食物。听他们要食物,中国的运输维和人员焦虑和紧张的心情才稍稍有点缓解。

负责第一辆车警戒的中国维和队员侯德广对他们说:

我们是中国维和运输分队,受联合国派遣,来帮助你们维持和平,利比里亚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你们如果需要食品,可以通过正当渠道向临时政府或相关部门申请,不应该持枪拦截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车辆和人员。请你们立即搬开设置的障碍,让我们的车辆通过。

就在侯德广跟他们交涉的时候,丛林里又陆续跑出许多持枪和拿刀的武装队员。

他们瞪着双眼,冲着中国的维和人员喊:“把吃的拿出来,把食品给我们。”还有几个没拿枪的队员开始拉车门,拍打车厢。

侯德广一看情况不妙,转身就对司机说:“他们确实很饿需要食物,快把我们自己的干粮拿出来,给他们,绝不能让他们破坏咱们的车。”

说完之后,侯德广提着自己两天所需的干粮,对其中一个武装队员说:

你们不能砸车,否则就是对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挑衅,如果你们真的需要食品,可以把我们自己在路上吃的压缩干粮拿走。你看,这是我们全部的食品,拿走吧。

那些想上车的年轻武装队员一看真的只有这么多食品,又没有敌意,而且是把自己在路上吃的干粮给了他们,其中一个像头目的战斗队员把想砸车的人喊住了。

这位头目对侯德广说:

中国人才是我们的朋友,你们把自己的食品给我们,而不愿意让联合国的物资受到损失,你们是真正的维和军人。

你们放心,从现在起,只要是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经过这里,我们绝不会再阻拦。

从那以后,只要是中国的车队经过这里,每次都会遇到不同的当地人,每次都有人热情地向中国军队问好。

侯德广后来回忆说:

从那以后,我们的车队多次经过此地,每一次都会遇到不同的当地人,每一次都有人热情地向我们问好。

还有几次是雨季里经过此地,车辆陷在了泥坑里,当时有不少当地人冒着大雨主动前来帮我们推车,那场景十分感人。

侯德广接着说:

还有一次是我们从四战区卸完集装箱回驻地的路上。

车队行至塔帕塔一带,头车突然停了下来,紧接着听见排长从对讲机里传来的话,头车已被武装分子拦截。

紧接着,只见副队长乘坐的小车压着路边从车队一侧疾驶而过,车队间距迅速拉近,我们端枪一字排在头车前,与持枪武装分子对峙着,事态一触即发,副队长令我们务必听命行事,不得擅自开枪。

翻译径直走过去,对向我勒索钱物和食品的五名持枪武装分子说:“要钱没有,要物也没有,要枪有。”

翻译向前走一步,我们就紧跟一步,那阵势一下把对方压倒了,他们突然转过身,有些仓皇地走进了丛林。

为防遭冷枪袭击,副队长命令我们迅速登车全速撤离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