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地理大探索

1.太平洋

太平洋的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南北距离的宽度为15500公里。太平洋最南端的濒临南极洲,最北端可延伸到白令海峡,跨越的纬度是135°,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主要的河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太平洋风光

太平洋东西最长的距离是21300公里,体积约为71441万平方千米,其中不包括海洋的面积69618.9米万立方千米。在太平洋海域中,海洋的平均深度是4187.8米,最大的深度为11034米。

在太平洋的北端是以白令海峡为界,海岭海峡宽仅为102公里;东南部经北美洲的火地岛和南极洲的德雷克海峡与大西洋沟通;从苏门答腊岛经爪哇岛,然后至帝汶岛,再经帝汶岛至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角,在经澳大利亚南部的巴斯海峡,最后经塔斯马尼亚至南极大陆是太平洋的西南部与印度洋的分界线。

由于太平洋特备的地理位置,地球上主要山系的布局,注入到太平洋河流的水量仅占到了世界河流注入海洋总水量的七分之一。

太平洋北到北极,南到南极,西到亚洲和按、澳洲,东到南北美洲。如果不包括邻近的海,它的面积约为165200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

人们经常习惯性的将太平洋按照东、南、西、北是个方面来划分太平洋。西太平洋有许多属海,由北向南依次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东亚大河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经属海注入太平洋。西经150°以东的洋底较西部平缓。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雅浦和帕劳;自帕劳向东延伸至俾斯麦、所罗门群岛和圣克鲁斯;最后由萨摩亚群岛向南至汤加、克马德克、查塔姆和麦夸里。由于北极洲的常年被冰川覆盖的缘故,北太平洋的水温要高于南太平洋。对太平洋的垂直海流影响最大的就是南极大陆附近生成的冷水,在极低周围下沉后就深入向北蔓延,逐渐构成了太平洋的底层。

太平洋海盆可划分的三个区

东区:美洲科迪勒山系从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岛,除了除了最北、最南段峡湾海岸的岛群以及深入大陆的加利福尼亚湾之外,海岸平直,大陆棚狭窄,重要海沟北有阿卡普尔科海沟,南有秘鲁——智利海沟。

西区:亚洲部分结构复杂,海岸曲折,大陆东缘有突出的半岛,岸外有一系列岛弧,形成众多的边缘海。从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群外缘有一系列海沟,北有堪察加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有东加海沟、克马德克海沟等。

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太平洋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是大洋中部面积宽广的海盆,这个地区的海水深度一般都在5000米左右。

太平洋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大洋,也是火山和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带。因为太平洋跨几种不同的气候,因此太平洋的海洋的洋流分布状况也很特殊。由于气候的差异性比较大,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风带。

太平洋的岛屿非常的多,占到了世界总岛屿的45%,在太平洋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有2万个,面积约达到了440万平方千米。按照成因可以将太平洋的岛屿划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大陆岛又可以划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太平洋的岛屿大多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雨林或者是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5℃~28℃,年较差一般不会超过5℃。年降水量也比较大,一般为2000毫米~3000毫米,有的地方会超过4000毫米。西部地区的各地区由于受到大陆的影响,季风气候显著。

在太平洋海域,除了新西兰的南、北二岛之外,大部分岛屿位于太平洋的中部。太平洋的岛屿有一个特点,就是群岛套着群岛。太平洋岛屿中,最大的岛屿就是新几内亚岛,面积是78.5万平方公里,次于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二大岛。太平洋岛屿的人口总数有580万人,占到了大洋总人数的23.3%。太平洋的三大群岛:西南部赤道以南,180度经线以西的美拉尼西亚岛,它是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西北部赤道以北,180度经线以西的密克罗尼西亚岛,是自西向东延伸的;位于180度经线以东,南北纬30度之间的波利尼西亚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的。这三大岛屿处在亚洲、澳洲和北美洲之间,又联系着各个大洋,在国际的交通运输上,太平洋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太平洋海域海底地形可以分为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大陆架三部分。大致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约占总面积的87%,200米~2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占5.6%。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过5000米。边缘浅水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在太平洋的海底,有大量的火山堆。这样就构成了海底复杂的地形。

世界上约有85%的活火山和80%的地震带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震带,地震频繁发生,在这里的火山约有370多座,素有“太平洋火圈”之称。

太平洋主要处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所以,在形成的气候多为热带和副热带气候,气温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逐步递减。太平洋的气候的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气流影响而产生的。

南北太平洋是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从北回归线到极地为20℃~16℃,中太平洋地区始终保持在25℃左右,年降水量也比较高。太平洋的海啸是非常的著名的,因为它的杀伤力和破坏率都比较高。在寒暖流交汇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经常会有狂风和汹涌的波涛。在太平洋的北部,主要是处在冬季,而南部则多处于夏季。在大洋的中部地区,则比较平静,夏、冬两季比较明显,终年都适合航行。

由于太平洋的面积广阔,且水体均匀,有利于行星风系的形成,尤其是在南太平洋,更为突出。北太平洋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东西两岸形成明显的差距。信风带位于东太平洋南北纬30°~40°之间的副热带高气压中心和赤道无风带之间。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和极低东风辐合而成了副极低低气压带。两个风带的气温相差很大,在极低东风带形成了锋面十分猛烈,在冬季表现的比较明显。在西太平洋的菲律宾以东、南海和东海的洋面上,在夏秋季节经常有台风出现,是因为在夏秋两季高温度及高湿度的条件下,形成了超低压中心才致使常常有台风出现。

在夏季的时候,亚洲大陆的为低气压带,北太平洋的气流向亚洲大陆运动,但是冬季却恰恰相反,于是就形成了广大的季风气候区。不同纬度的地区,海水的海洋度也是不一样的,信风带的含盐度要比赤道低,赤道附近含盐度小于34,在太平洋最北部的含盐度最低。

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风带的作用下,自东向西运动,就形成了南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之间的中轴线上会产生相反的赤道逆流,从菲律宾的东岸流向厄瓜多尔的咸。北赤道暖流经马六甲海峡,流进日本海。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附近向北逆转,流向日本海的东面,这就是著名的黑潮。黑潮在东经160°附近转向东流,被称为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到北美洲西海岸转向南流,被利福尼亚寒流。这样就形成了北太平洋环流。白令海海流南流被称为堪察加寒流,它流向日本本州岛东面。它在北纬36°附近与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到达所罗门群岛之后,向南流成为东澳暖流,向东转折就卷入了西风漂流,到南美洲西面、南纬45°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鲁寒流,这样就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南太平洋环流。

太平洋的海洋资源特别的丰富,无论是生长的植物、动物,还包括浮游生物、鱼类和矿产资源都比其他的大洋充足。

在西太平洋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都是世界上重要的渔场,这两个海洋主要产鲱鱼、鳕鱼、金枪鱼和蟹等。太平洋海底有丰富的锰结核,海水也可以提取海盐、溴和镁。太平洋的大陆棚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太平洋也不落后,西太平洋在很久以前就拥有高度的文化。但是人们对太平洋的认识是很晚的,直到16世纪,欧洲人开始对这一大洋进行考察。当时他们所寻求的只是澳大利亚,才进入的太平洋。之后,麦哲伦环球航行,横渡太平洋。在麦哲伦之后,又有许多的科学家继续对太平洋作了进一步的考察,这些科学家们为后人了解太平洋做出了接触的贡献。

太平洋浅海的渔场面积几乎占了世界总浅海渔场面积的一半,海洋的获鱼量也占到了世界获鱼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的舟山群岛、秘鲁、日本、美国、加拿大西北部沿海地带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除此之外,太平常的海兽捕获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太平洋的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资源特别的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在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所以说,太平洋是世界上的难得的“风水宝地”。

太平洋是世界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许多的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是通往大西洋的主要航道,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是通往印度洋的重要航线。

太平洋的海运航线主要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太平洋沿岸的港口有很多,也是世界航运重要的停靠点。

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在地理学上将其称之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来往的船只如果是由西向东穿越过这条线,日期就减去一天;反之,如果是由东向西,那么日期就加上一天。

在1902年,由英国负责敷设了太平洋的第一条海底电缆。三年后,美国也在太平洋敷设了电缆,现在,许多国家来往都有了自己的海底电缆,如:美国至菲律宾、日本、印度尼西亚,加拿大至澳大利亚,香港至菲律宾、越南,在南美洲各个国家之间都有电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太平洋上空,各国开始利用人造卫星系统进行联系。

2.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跨纬度最多的大洋。大西洋古称阿特拉斯海,它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名叫阿特拉斯大力士神。

从地理位置来看,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北美、南美之间。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极洲,西南以通过合恩角的经线(西经67°)与太平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与印度洋为界。大西洋包括属海的面积为9431.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8655.7万平方公里;包括属海的体积为33271万立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体积为32336.9万立方千米;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735.9米。目前,已知大西洋最大深处为9218米。

大西洋风光

英语中大西洋“Atlantic”一词源于希腊语词,意思是希腊神话中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之海。按拉丁语,大西洋称为Mare Atlanticum,希腊语的拉丁化形式为Atlantis。原指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至加那利群岛之间的海域,以后泛指整个海域。据有些拉丁语的文献资料显示,大西洋也称为Oceanus Occidentalis,意思是指西方大洋。

古时候,关于大西洋的知识均被记载于托勒密地图里。1440~1540年间,大西洋上的几乎全部岛屿以及大洋的陆界基本测绘清楚。1819~1821年间,发现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1770年,B.富兰克林组织编绘的北大西洋海流图(主要描述了湾流的路径)制版付印。此时,大西洋的岛屿及陆界、海流图都已经被确定下来。

自19世纪以后,人类已经开始进入对海洋学调查研究阶段。在各国组织的调查中,较重要的有英国的“挑战者”号(1872~1876)、“发现”号(1925~1927和1929~1938)、俄国的“勇士”号(1886~1889)、德国的“羚羊”号(1874~1876)和“流星”号(1925~1927)等考察活动,以及美国海岸及大地测量局对湾流的调查等。这些海洋学调查研究对大西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大西洋,人们开始着手于联合研究、实验等多方面。比如,人们对大西洋进行了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多边形-中大洋动力学实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大西洋热带实验和法摩斯计划等专题调查和海上现场试验。这样以来,人们对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在大西洋自然环境中,大陆棚面积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沿岸。此外,大西洋自然环境还包括气候特征。

大西洋地处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以冰岛-法罗岛海丘和威维尔-汤姆森海岭与北冰洋分界,南临南极洲并与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过南、北美洲之间的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沟通;东部经直布罗陀海峡通过地中海,以及苏伊士运河与红海沟通。

从整体来看,大洋东西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长约1.6万公里。大西洋在赤道区域,其宽度最窄,最短距离仅有2400多公里。

大西洋东西两侧的岸线大致平行。南部岸线平直,内海、海湾较少;北部岸线曲折,沿岸岛屿众多,海湾、内海、边缘海较多。岛屿和群岛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多为大陆岛。因此,大西洋在开阔洋面上的岛屿比较少。

大西洋是几个大洋中入海河流域面积最广的,其流域面积达4742.3万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圣劳伦斯河、密西西比河、奥里诺科河、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卢瓦尔河、莱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罗河等。由此可见,大西洋的入海河流域面积较为广泛。

从大西洋的风向、洋流、气温等方面来看,通常以北纬5°作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此外,大西洋的北半球陆界要比南半球陆界长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许多属海和海湾。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为3300公尺,其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沟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征是有一条纵贯南北呈S形的海岭,宽达1610公里,称为大西洋中脊,它是环球海岭(72450公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脊两侧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间。北大西洋有北亚美利加海盆、圭亚那海盆(西侧)和加那利海盆、维德角海盆(东侧)。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侧)和安哥拉海盆、开普海盆(东侧)。这些海盆充分说明了大西洋海底地形。

大陆棚面积比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沿岸。超过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间的水域占11.1%,大陆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洋底中部有一条从冰岛到布韦岛,南北延伸约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岭,在赤道地区被狭窄分水鞍所切断,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岛屿。由此可以看出,整条海岭蜿蜒呈S形,将大西洋分隔成与海岭平行伸展的东西两个深水海盆。

从东西海盆来看,东海盆要比西海盆浅,一般深度不超过6000米。我们知道,西海盆较深,其深海沟大部分在西海盆内。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岭主体向东、向西还伸出许多横的山脊支脉,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尔维斯海岭(鲸海岭),伸向南美洲东海岸的里奥格兰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岭南端,布韦岛以南是一片水深达5000米的地区,被称为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南桑威奇海沟,其深度达8428米。然而,中大西洋海岭的北端则相反,海底逐渐向上隆起,在格陵兰岛、冰岛、法罗群岛和设得兰群岛之间,海深不到600米。在大西洋东部地区,特别是在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有许多水下浅滩。

由于大西洋向南北伸延、赤道横贯中部,所以气候南北对称、气候带齐全是大西洋比较显著的气候特征。同时受洋流、大气环流、海陆轮廓等因素影响,各海区间气候又有差别。大西洋赤道带属于低气压带,又是南北信风的辐合带,在这个地区,风力微弱、风向不定,因而称无风带。

由于大西洋赤道带是低气压带,所以上升气流较强盛,多发生对流性云系降水。此地带年降水量多达2000毫米,是大西洋中的多雨带。副热带是高压带,气流以下沉辐散为主,云雨稀少,天气晴朗,蒸发旺盛。一般降水量500~1000毫米。在大西洋高压中心,即大洋东部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50毫米,远远小于蒸发量,因而此地带为大西洋中的干燥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称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信风风向稳定、风力较大(3~4级),成为大西洋中重要风带,也是大洋表层洋流形成和维持的动力。从副热带高压下沉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称盛行西风带,是中高纬度强大的行星风带,也是南北纬40°~60°西风漂流形成的动力。此外,西风带还经常与来自极地的冷空气相汇,形成锋面和气旋。在这种锋面和气旋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多变天气和较多降水,尤其冬季常常带来暴风雪,给高纬海区造成狂风巨浪,严重影响航运和海上渔业、石油工业生产。北半球60°以北的高纬海区(主要是东部)受暖流和气旋影响,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左右;相反,在南半球60°以南的海域,由于受干冷的空气和没有暖流调剂的影响,其降水量就很少,一般在100~250毫米。

大西洋与太平洋上的气温分布基本相似,都是沿纬度方向延伸,从赤道地区向高纬递减。赤道地区气温最高。年均温25~26℃,气温年变幅很小(一般不超过3℃)。南北纬20°附近,最热月气温达25℃左右,最冷月为20℃左右。南北纬40°附近,北大西洋因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于南大西洋,最热月为20℃,南大西洋只有15℃,最冷月分别为13℃和10℃。南北纬60°附近,北大西洋的暖流增温效应更为明显,最热月气温达10℃,南大西洋则为0℃,最冷月分别为0℃和-10℃。由此可知,北大西洋上的气温要比南大西洋上的气温高。

与此同时,由于大西洋东西沿岸受寒、暖流的不同影响,就会造成南北纬30°间的大洋西部气温高于东部约5℃左右。北纬30°以北的大洋东部气温高于西部约5~10℃,而南纬30°以南,因陆地变窄、海域宽阔以及西风漂流影响。因此,大西洋东部和西部之间的气温差并不是太明显。

大西洋南北气候有较大的差别,东西两侧也有差异。气温年较差不大,赤道地区不到1℃,亚热带纬区为5℃,北纬和南纬60°地区为10℃,仅大洋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5℃。大西洋北部盛行东北信风,南部盛行东南信风。温带纬区地处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风力最大。因此,在南北纬40~60°之间多有暴风,在北半球的热带纬区5~10月常有飓风。大西洋地区的降水量,高纬区为500~1000毫米,中纬区大部分为1000~1500毫米,亚热带和热带纬区从东往西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区超过2000毫米。大西洋水面气温在赤道附近平均约为25~27℃,在南北纬30°之间东部比西部冷,在北纬30°以北则相反。由此可知,在大西洋范围内,南、北两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别达南、北纬40°左右。

大西洋全年气温变化都不是很大,赤道地区年温差不到1℃。此外,副热带年温差为5℃,中纬地带年温差为10℃,但仅在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0℃。海水平均温度为17℃,稍低于太平洋。大西洋的含盐度要高于太平洋,平均为35.4。

在北大西洋中,北纬15°~30°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带,向南为东北信风带。北纬40°~60°之间为盛行西风带。在南大西洋,到热带高压带位于南纬30°附近,盛行西风带从南纬40°几乎延伸到南极洲。在南北纬度5°~20°的大西洋面上,每年7~10月多飓风。夏季在纽芬兰沿海常有海雾;冬季在欧洲大西洋沿岸多海雾;非洲西南沿海四季多雾。由此可见,大西洋洋流南北各成一个环流。

大西洋的北部环流主要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加那利寒流组成。南部环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吉拉洋流组成。此外,由于墨西哥湾流是大西洋中最强盛的暖流,所以对欧洲西北部的气候起着明显的调剂作用。

大西洋中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可供人们利用。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其海洋资源也相当丰富。

在大西洋中,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重砂矿和锰结核等。大西洋两岸边缘的海盆中有两个油气带,就是东大西洋带和西大西洋带。

大西洋中的西大西洋油气带主要包括如下:

1.在委内瑞拉有两个油田,即马拉开波湖海底油田和特立尼达岛之间的帕里亚湾油田。已探明储量40.2亿吨,天然气8624亿立方米。近几年,油田的年开采量近1亿吨,天然气高达50亿立方米。

2.墨西哥湾海底油田。这个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湾和美国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据有关人员探明坎佩切湾石油储量近50亿吨(1978),而美国的墨西哥湾大陆架区石油储量为20亿吨,天然气储量3600亿立方米。

大西洋中的东大西洋油气带包括如下:

1.北海大陆架油田,据探明它的储油量超过40亿吨,天然气为3万亿立方米(1977)。近年来石油年产量达1亿多吨,天然气年产量近1000亿立方米。北海油田的开采极大地改善了北欧国家的能源条件。然而,由于北海海域秋、冬季多风暴,而且多阴雨,从而给海上钻探、开采带来很大的困难,并且提高了采油成本。

2.几内亚湾一带的海洋油区主要是尼日利亚,探明储油量约为26亿吨。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陆架也相继发现油气资源。同时,在近海陆架油田的部分已经投产。

海底煤炭也是大西洋的重要海洋资源。海底煤炭主要分布在英国东北部苏格兰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外侧的大陆架。英国的海底煤藏量不少于5.5亿吨,每年采煤量达2000~2500万吨。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沿海海底也发现有煤的储藏。在北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东侧,人们发现了世界是最大海底铁矿,估计储量超过20亿吨,现已开采。波罗的海、芬兰湾也有海底铁矿。大西洋还有重砂矿,美国、巴西、阿根廷、挪威、丹麦、西班牙、葡萄牙、塞内加尔等海岸外都有发现。大西洋深4000~5000米海底广泛分布着锰结核,总储量约1万亿吨,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部。大西洋的矿产资源的富集程度和品位都比不上太平洋和印度洋。

此外,大西洋还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最主要的是鱼类。大西洋鱼类捕获量约占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获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渔获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60年代以后,低于太平洋,退居第二位。但是,在单位面积上,其渔获量达250千克/平方千米,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捕获量最多的是东北诸海域,即北海、挪威海、冰岛周围,年渔获量约占大西洋总渔获量的45%,单位面积产量平均达830千克/平方千米,大陆架区域约1200千克/平方千米。其次是大西洋西北海域,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0%,单位面积平均渔获量690千克/平方千米。在纽芬兰、美国、加拿大东侧的大陆架海域,是世界大洋中单产量最高的渔场,单位面积产量平均达1500千克/平方千米。

此外,加勒比海、比斯开湾、安哥拉、纳米比亚的沿海地区也是重要的捕渔区。大西洋靠近南极洲的海域是磷虾和鲸的重要捕获区。大西洋海域捕获的主要鱼类有鲱鱼、北鳕鱼、毛鳞鱼、长尾鳕鱼、比目鱼、金枪鱼、鲑鱼、马古鲽鱼、海鲈鱼等。这些鱼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和岛屿附近陆架区。开阔水域特别是热带海域尚有帆鱼和飞鱼。西欧和北美沿岸区盛产牡蛎、贻贝、海扇、螯虾和蟹类。目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发展人工养殖贻贝、沙噀等软体动物。

在大西洋中,生物带形成了5个水层,自洋面至洋底分别为:

1.海滨底栖带,它的最大深度在60公尺以内,包括各种近岸的动物和大部分海藻;

2.亮带,它的最大深度在180公尺以内,属于阳光能够照亮的部分,栖息在该带的生物包括大量浮游动植物,提供海洋中营养物质的90%;

3.中深带,它的深度在200~900公尺,是抹香鲸和乌贼的生活带;

4.深洋带,它的深度在900~4000公尺,为黑暗带,是发光动物栖息带;

5.底栖带,它的深度在4000公尺以下,栖息著结构原始的动物。

大西洋的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在西北部和东北部的纽芬兰和北海地区为主要渔场,盛产鲱、鳕、沙丁鱼、鲭、毛鳞鱼等,其他还有牡蛎、贻贝、螯虾、蟹类以及各种藻类等。海洋渔获量约占世界的1/3~2/5左右。此外,南极大陆附近盛产鲸、海豹和磷虾,海兽的捕获量也相当大。

大西洋上的渔场占世界一半以上。高产区主要在南北美沿岸。纽芬兰岸外地处湾流与拉布拉多洋流汇合处,是世界上最富的渔场。20世纪后半期的过度捕捞,使几个传统渔场造成鱼荒,在北大西洋尤为严重。因此,大西洋的渔业也受到严重破坏。

大西洋在世界航运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西通巴拿马运河连太平洋,东穿直布罗陀海峡、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通向印度洋,北连北冰洋,南接南极海域,航路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同时大西洋沿岸几乎都是各大洲最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经济交往频繁。因此,大西洋在世界环球航运体系中起着重要的环节和枢纽。

全世界有2000多个港口,而大西洋沿岸就占3/5,其中不少是世界知名港口。每天在北大西洋航线上的船只平均有4000多艘,拥有世界2/3的货物周转量和3/5的货物吞吐量,是世界航运最发达的大洋。下列是大西洋中5条主要航线:

1.连接欧洲与北美间的北大西洋航线。

2.连接欧洲与亚洲、大洋洲间的远东航线。

3.连接欧洲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间的中大西洋航线。

4.连接欧洲与南美间的南大西洋航线。

5.从欧洲沿非洲大西洋岸绕到开普敦的航线。

北大西洋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因为世界商船的1/3以上航行都在这条航线上。海运的主要货物是石油和石油制品,其次是铁矿石、谷物、煤炭、铝土及氧化铝等。沿岸主要港口有:欧洲的格但斯克、汉堡、鹿特丹、安特卫普、伦敦、利物浦、勒阿弗尔、马赛、热那亚、的里雅斯特、康斯坦察、敖德萨等;非洲的亚历山大、达尔贝达(卡萨布兰卡)、蒙罗维亚、哈科特港、开普顿等;北美洲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诺福克、坦帕、新奥尔良、休斯敦等;南美洲的马拉开波、图巴兰、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其中最著名的鹿特丹海港是世界上最大海港,最高年吞吐量高达3亿吨。

20世纪70年代,北大西洋海底已经接通电缆,其总长达20万千米,其中16条是连接西欧与北美间的海底电缆。此外,大西洋上空也是联系西欧、北美、南美和非洲之间的交通要道。

大西洋的海运比较发达,东、西两侧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及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轮全年均可通航,世界海港约有75%分布在这一海区。其中有前面所提到的大西洋五大航线,以及连接西欧、北美、南美和非洲之间的电缆。这些航运都给大西洋带来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此外,在大西洋沿岸还分布有很多有名的港口。因此,大西洋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

大西洋的航运业也相当发达。西部通过中美巴拿马运河,直通太平洋;也可绕过南美南端合恩角,穿过德雷克海峡或麦哲伦海峡,到达太平洋。东部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经过红海,抄近路到达印度洋;也可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的联系比其他大洋都要方便,而且还有多条航道相连通。

此外,大西洋还有多条国际航线,与欧洲、美洲、非洲的沿岸国家相联系。其中,大西洋的货运量居各大洋第一位。尤以北大西洋更为繁忙。联系大西洋与北海的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是世界海上交通最繁忙的地方。大西洋沿岸港口很多,主要有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新奥尔良、哈瓦那、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威尼斯等。这些港口为大西洋的航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有利于各大洲之间的贸易交往。

3.印度洋

印度洋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亚洲、非洲和、南极洲和大洋洲的大陆所包围。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是东南部从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向南,沿东经146°51′线至南极大陆。由此,位于塔斯马尼亚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巴斯海峡是两大洋的分界处。然而,巴斯海峡究竟是划归为太平洋还是印度洋,学者的意见不一。

此外,印度洋东北部的分界线也较难划定。有一些学者认为,它经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托雷斯海峡,再由阿迪岛经小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爪哇岛的南部,越巽他海峡至苏门答腊岛;但有的学者认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应属太平洋,不应划入印度洋。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有的主张以新加坡为界,有的主张以佩德罗角向东北延伸划界,将马六甲海峡划入太平洋。由此可见,印度洋要东北部的分界线较难划定,而且还较为复杂。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于阿米兰特群岛西侧的阿米兰特海沟,深为9074m。印度洋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没有突出的边缘海和内海。与亚洲相濒临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亚洲西部和南部岛屿、半岛的分隔,形成许多边缘海、内海、海湾和海峡。安达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边缘海;孟加拉湾、阿曼湾、亚丁湾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湾;其中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峡。

印度洋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全部水域都在东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于印度洋位于印度半岛南面,所以称为印度洋。

在古时候,印度洋称为“厄立特里亚海”。这个名称最早在古希腊地理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厄里特里亚”在希腊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红色,全名意为红海。

“印度洋”这个名称出现的相当晚一些。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有一位地理学家叫彭波尼乌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这个名称。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在这里,“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为印度洋。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中,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东方的”,简化为“印度洋”。因此,这个名字就逐渐被人们接受了,而且还成为通用的称呼。

印度洋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特征、海底貌。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线较为曲折,而且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着较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着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因而称被为热带海洋。

第四,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在印度洋上,属海较少。主要内海有红海和波斯湾;边缘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安达曼海,东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湾有西北部的亚丁湾和阿曼湾,东北部的孟加拉湾,澳大利亚北面的卡奔塔利亚湾、南面的大澳大利亚湾。此外,南极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属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线除了北部比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岛屿的。大岛有马达加斯加岛、索科特拉岛、斯里兰卡岛,还有塞席尔群岛;火山岛有科摩罗群岛、马斯克林群岛和凯尔盖朗群岛;珊瑚岛有马尔地夫群岛。大陆边缘地带包括大陆棚和大陆坡。大陆棚一般比较狭窄,大陆棚较宽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大澳大利亚湾,最宽处在澳大利亚至新几内亚岛之间约965公里。大陆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约在10°~30°间,一般坡度都较小。在印度河、恒河的入海口处,有面积宽广的水下冲积扇,被水下峡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岛弧带,是从缅甸直到澳大利亚延伸达5150公里。印度洋的岛弧带可分为两列平行的岛链:内弧属火山岛,有大、小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帝汶岛等);外弧为非火山岛,有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在印度洋的岛弧外缘,其中爪哇海沟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点为7450公尺。

印度洋中央的海岭可分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岭;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岭,它与大西洋-印度洋海岭相连;其三,东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岭,它与印度洋东南海岭相接。北支海岭和西南支海岭是结构复杂的海底山脉,宽度400~970公里,相对高度1830~3050公尺,海岭的中脊为裂谷带,地貌极为崎岖险峻;东南支海岭从中印度洋海岭至阿姆斯特丹岛的宽度达1450公里,裂谷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这些海岭总被大小不一的断裂带所切割。

那么,在印度洋中,海岭被哪些断裂带切割呢?比如欧文断裂带,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马利海盆,海底岩层位移达320公里。印度洋东部海域1962年发现的东印度洋海岭(或称“东经九十度海岭”),南北直线延伸约4990公里,为印度洋中最长最直的海岭。由于海岭被断裂带所切割,进而形成一系列海盆。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东,有马达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亚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罗泽海盆。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万~22500万年前)南半球贡德瓦纳古陆解体的。正在此时,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发生了漂移现象,进而形成了现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由于印度洋海底地貌的错综复杂,所以除了洋底中部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东部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延伸,一般高于两侧海盆1300~2500m,平均宽度达800km左右。在印度洋海底,由于被一些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就形成了中脊裂谷表现为时断时续。所以,印度洋海岭看上去形态崎岖破碎。

此外,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地区延伸,进而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岭,高度较大,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中印度洋海岭从罗德里格斯岛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岭,经爱德华太子群岛,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至圣波尔岛向东南连接东南印度洋海岭,再向东连接太平洋一南极海岭和东太平洋海岭。因此,印度洋海岭是海底地貌显著的特征之一。

构造带是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岭外,另一种地貌形式。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绵延很远,其中东印度洋海岭,走向与东经0线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它北起北纬10°附近的安达曼群岛,南至南纬3l°的断裂海岭,长约5000km,东西宽约150~250km。由于它沿着东经90°分布,故又叫东经90°海岭(或卡彭特海岭)。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将印度洋分为下列三个海域:

第一,东部海域区。这个海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割,两侧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连接着深海沟,而东南部则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形成复杂的海底地貌。

第二,西部海域区。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最为复杂,海岭和岛屿将其分割,主要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区。这个海域的海底地貌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一东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大陆的地貌特征是大陆架的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大陆坡的坡度也较小。此外,大陆隆或海台较多且分布较广也是印度洋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亚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在印度半岛的西侧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正是因为这些海台形成印度洋大陆地貌有着显著的特点。

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是印度洋气候的明显特征。我们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因而广阔的海域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化,气温的分布也随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显的气候特征。

印度洋的气候受温度的分布而改变的。印度洋南纬40°以北的广大海域全年的平均气温为15~28℃。而赤道地带全年气温为28℃,有的海域高达30°C。印度洋气温要比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气温高,因而被称为热带海洋。

在印度洋上,气温的分布是随纬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气温为25~27°C,冬季气温为22~23℃,全年平均气温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红海一带,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而索马里沿岸一带的气温最热季节一般不到25℃。前者与周围干热陆地的烘烤有很大关系。对于后者而言,由于西南风吹走表层海水使得深层冷水上泛,进而使气温下降。

在印度洋南部,气温也随着纬度的改变而变化。夏季,印度洋南部的气温在南纬20°附近为25~27℃,南纬30°附近为20~22℃,南纬40°附近约15℃,南纬60°附近在0℃左右;冬季,印度洋南部的气温在南纬20°附近22~23℃,南纬30°附近15~17°C,南纬40°附近为12~13℃,南纬60°附近低达-10°C。由于温度的分布不均,印度洋的气候也有关着很大的变化。

印度洋气候特征还表现在降水量上。赤道带的降水量最丰富,年降水量在2000~3000mm。此外,降水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风盛行的夏季,而东北风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较少,是热带季风分布区。红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约100~200mm,为热带荒漠气候区。在南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中,全年降水一般在l000mm左右。可见,印度洋除了赤道带较为丰富,南北印度洋年降水量分配较为均匀。

按照大气流的基本特征,印度洋可划分为下列4个气候带:

1.南纬10°以北为季风气候。夏季(5~10月)强劲的西南风从海洋吹向大陆,风速达12公里/秒;冬季(10~4月)北风和东北风从亚洲大陆吹向海洋。孟加拉湾和东阿拉伯海的年降雨量在1016mm以上,但西部海域不及254mm,赤道地带平均达1778mm。夏季气温在25~28℃,但在非洲东北岸由于受到索马利寒流的影响使得气温降至23℃;冬季气温北部为22℃,赤道以南仍在25~28℃。

2.南纬10°~30°为东南信风带。年降雨量北部为203mm,南部为102mm。北部的夏季平均气温为25℃,冬季略高;在南部,夏季为16~17℃,冬季为20~22℃。

3.南纬30°~45°为西风带。全年平均气温向南递减;冬季北部为20~22℃,南部为10℃;夏季北部为16~17℃,南部为6~7℃。

4.南纬45°以南为副极地气候。夏季(12~2月)平均气温北部为6~7℃,靠近大陆为-16℃;冬季的相应气温在10~-4℃之间。年降雨量自北至南在1000~500mm之间。

印度洋表层水温受季节影响而变化不大。孟加拉湾为25℃,南极海域为-1~0℃。含盐度一般在32~375之间,仅在邻近红海及波斯湾的大洋西北海域超过37%。南极大陆海岸地带的冰川,在1~2月时融解、断裂入海,形成冰山,可漂移至南纬40°的海域。南纬10°以北的洋流流向在季风的影响下,随着季节而改变。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反时针方向环流,夏季形成顺时针方向环流;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稳定。南印度洋的洋流是逆时针方向环流的,主要由南赤道洋流、尼德尔角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

1.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与亚洲相毗邻,因而受到季节的变更使得海陆热力出现差异,进而造成气压梯度的变化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世界上显著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洋主体位于北纬30°到南纬40°之间,获得太阳辐射热量较多,因而气温高。在印度洋北部,由于三面被陆地包围,因而几乎不受寒流的影响。而澳大利亚向南突出只到南纬35°,从而使得大洋东岸寒流发育程度和影响范围都比较小,这样就加强了北部的热带海洋性气候。

2.大气环流

印度洋气候最大的影响是气压系统。印度洋上分布的气压主要有:印度低压、赤道低压、蒙古高压和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冬季(1月),在蒙古高压影响下,印度洋北部吹东北季风,风向与东北信风一致,这时印度洋北部气温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东南信风,东北季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强烈多雨的热带辐合带。到了夏季(7月),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此时蒙古高压就被印度低压所取代,那么来自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的东南信风,经过高温高湿的赤道海域,进入印度洋北部时转为西南季风。由于受气温增高的影响,降水量也大会大增加。

印度洋水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受洋流影响。在印度洋上,北部和南部的洋流系统也是不同的。

北部

在印度洋北部,由于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较为特殊的季风环流。

冬季(1月),在印度洋北部吹的是东北季风,受地球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北部孟加拉湾的海水自东向西流,但由于受到阿拉伯半岛的阻碍,进而转向西南流,这支洋流称为索马里季风洋流。这支洋流穿越赤道,往东南与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纬5°~6°间形成自西向东流的赤道逆流。当这支洋流流至苏门答腊岛西岸时,部分海水转向北流,进而补偿了孟加拉湾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夏季(7月),在印度洋南部吹的是东南信风,进而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至科摩罗群岛附近分为两股。这两股洋流,一股南流称莫桑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风的吹送上向西北转向东北流,西南季风将索马里沿岸表层水吹走,深层冷水上泛,水温降至27℃,这支洋流称为索马里寒流,它使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西岸干燥少雨。索马里寒流流经阿拉伯海进入孟加拉湾,后经苏门答腊岛附近南流,补偿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为北部印度洋顺时针方向的环流。

南部

印度洋南部洋流的流向基本上较为稳定。南赤道洋流自东到西横穿印度洋,直达马达加斯加岛附近,一部分由北绕过该岛,穿过莫桑比克海峡南流,称莫桑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岛南下,称马达加斯加暖流。这两股暖流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汇合后,沿着非洲东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称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纬40°附近,厄加勒斯暖流汇入南印度洋的西风漂流,流向澳大利亚西南海域。其中大部分继续向东流进太平洋,但有小部分沿大陆西南海流去,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时针环流。

印度洋的海洋资源相当丰富。其中矿产资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还有丰富的金属矿以锰结核为主。此外,印度洋上也有丰富的鱼类,如飞鱼、鯷、灯笼鱼、金枪鱼、旗鱼、鲨鱼等最有名,还有海龟、海牛、鲸、海豚、海豹等。这些资源物产构成了印度洋上的海洋资源。

印度洋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这两种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此外,澳大利亚附近的大陆架、孟加拉湾、红海、阿拉伯海、非洲东部海域及马达加斯加岛附近,都发现有石油和天然气。波斯湾海底石油探明储量为120亿吨,天然气储量7100亿㎡,油气资源占中东地区探明储量的1/4。60年代以后,波斯湾油气产量大幅度上升,年产石油约2亿吨,天然气约500亿㎡,石油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首位。所以说,印度洋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石油产区,约占海上石油总产量的1/3。

印度洋有还有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其中金属矿以锰结核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储量较大的是西澳大利亚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岛的近海、斯里兰卡周围以及澳大利亚西海域中还发现相当数量的重砂矿。在60年代中期,有人在红海附近发现了含有多种金属的软泥。这种软泥含有氧化物、碳酸盐和硫化物,主要包括铁、锌、铜、铅、银、金等多种金属,其中铁的平均含量是29%,锌的富集度最高可达8.9%。目前为止,红海的金属软泥是世界上已发现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底含金属沉积矿藏。

此外,印度洋上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海兽。印度洋每年捕鱼量约有500万吨,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岛沿海捕鱼量最大,主要捕捞的鱼类有:鲭鱼、沙丁鱼和比目鱼,非洲南岸还有金枪鱼、飞鱼及海龟等。在近南极大陆的海域里,还有鲤鲸、青鲸和丰瓦洛鲸。此外,波斯湾的巴林群岛、阿拉伯海、斯里兰卡和澳大利亚沿海区域还盛产珍珠。可见,印度洋上有着相当丰富的生物资源。

在西元前1000年,就有古代埃及人、腓尼基人和印度人在印度洋北部海域航行。西元后,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开始航行于印度洋的广大海域。9~15世纪的阿拉伯和波斯文献,对于从东非索法拉港到中国沿途的航线、风向、洋流、海岸、岛屿和港口,都有广泛的记述。1497年,葡萄航海家达伽马绕道经非洲,横渡印度洋,抵达印度的西海岸。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学年中,有澳大利亚、纽西兰、苏联、法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参加的考察队对印度洋作了广泛的科学调查。1960~1965年,许多国家共计派出了20余艘海洋考察船组成了国际印度洋考察队,进而对印度洋作深入的科学研究。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

我们知道,印度洋在世界航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印度洋往西北通过曼德海峡、红海,经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欧;向西南经好望角进入大西洋,通向欧美沿海各地;向东北经马六甲海峡和龙目海峡进入太平洋。由此可见,印度洋航海运输是世界资源运输的重要枢纽。

印度洋沿岸就成了世界资源的一个重要出口地。在印度洋沿岸各国出口的石油、矿砂、橡胶、棉花、粮食和进口的水泥、机械产品和化工产品等大宗货物都需要依靠廉价的海洋运输。此外,在印度洋上还有大量的过境运输,从而使得印度洋有了较大的运输量。据有关统计,印度洋拥有世界l/6的货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货物周转量。

印度洋的航运业虽然比不上大西洋和太平洋那么发达,但也由于中东地区盛产的石油通过印度洋航线,因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运输石油的航线有两条:一条是出波斯湾向西,绕过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到欧洲和美国。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运输线;另一条是出波斯湾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海峡到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霍尔木兹海峡在印度洋航线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波斯湾地区出口石油总量90%都是从这个海峡运出的,因此霍尔木兹海峡也被称为“石油海峡”。苏伊士运河经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是印度洋东西间一条最重要的航道。这条航道不仅运输量巨大,而且还将西欧、地中海沿岸各国的经济与远东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国的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印度洋在世界交通运输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印度洋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东通过马六甲海峡可以进入太平洋,向西绕过好望角可达大西洋,向西北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可入地中海。航线主要由亚、欧航线和南亚、东南亚、南非、大洋洲之间的航线。此外,印度洋的海底的北部还分布有很多电缆,重要的线路有亚丁—孟买—马德拉斯—新加坡线;亚丁—科伦坡线;东非沿岸线。另外,塞舌尔群岛的马埃岛、毛里求斯岛和科科斯群岛是主要的海底电缆枢纽站。在印度洋沿岸的港口由于终年不冻,因而可以四季通航。

4.北冰洋

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在1650年将大熊星座正对着的海洋划成了独立的海洋,并将其称作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往被的海洋,因为这个地区的气候严寒,海洋表面常年覆盖着冰层,所以人们经常将其称为北冰洋。

北冰洋的形成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底的过程最早起源于古生代晚起,但是它的形成时期却是在新生代实现的。

北冰洋的以地球的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从而产生了北冰洋的海盆。现在在北冰洋中所发现的北冰洋的“中脊”,也就是产生北冰洋洋底地壳的中心线。北冰洋出处在不断的扩张运动中,而且在北冰洋的生成期间,它不仅只是进行过一次扩张。

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北冰洋的面积是1310平方千米,是地球海洋中最小,同时也是最浅的海洋,它的总面积约是太平洋面积的十分之一,是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1%。

北冰洋处于半封闭状态,因为它被陆地所包围着。它是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的巴芬湾连接,以狭窄的白令海峡连接着太平洋,通过冰岛——法罗海槛和汤姆逊海岭同大西洋分隔开来。

北冰洋的平均深度约为1200米,在北冰洋中最深点就是南森海盆。北冰洋的海盆可以分为欧亚海盆和美亚海盆,欧亚海盆被一条从大西洋延伸过来的南森海底山脉分为南森海盆和非拉姆海盆。美亚海盆被阿尔法山脉分为马卡罗夫海盆和加拿大海北冰洋上空盆。

由于北冰洋独特的气候条件,因此,可以将北冰洋的海水分为三层:表层200公尺,由于降水和冰冻等因素,大洋表层的温度变化比较大,高温和低温之间相差4℃;中层200公尺~900公尺,在中层之间有大西洋流入的海水,温度在1℃~3℃之间;底层的温度最低,在0℃以下。

因为在北冰洋的海平面覆盖着的冰层反射的阳光,海水的温度也比较低,所以北冰洋的浮游生物只有其他海洋的十分之一。在北冰洋生活的鱼类只有北极鲑和北极鳕,哺乳动物有海豹和各种鲸鱼,栖息在陆地上的有北极熊和北极狐。这些动物都是生活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的狩猎的对象。

根据北冰洋的自然的地理特点,北冰洋可以被划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属于北极海区的海峡有:喀啦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于北欧海区的海峡有: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

在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极地区,它主要包括北冰洋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的许多岛屿。北极地区分布着几十种不同的民族,但分布最广的就是因纽特人。

北冰洋地区的大陆和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的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北冰洋的陆棚很发达,最宽的在1200千米以上。

北冰洋的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的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极洲的格陵兰岛北岸。在北冰洋,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米~2000米,但也有个别的峰顶距水面仅有900多米。在北冰洋地区经常会有火山和地震活动。在北欧海区的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岛海最深,最深可达5.527米。

北冰洋的气候非常的寒冷,海洋表面常年被一层厚厚的冰所覆盖。在北极地区海区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可达零下20℃到零下40℃,即使是在暖季,气温也只是在8℃以下。北冰洋的降水量特别的少,年平均降水量仅是75毫米~200毫米,但是格陵兰海的降水量相对要高一些,可达到500毫米。

在北欧海区,寒季经常会有暴风,因为经常受到北冰洋暖流的影响,水温和气温都较高,降水也比较多,洋面结冰的情况还不是很严重;在暖季的时候,在海平面上经常会雾,有的时候甚至是几天几夜都是大雾不断。在北极海区,滨海地带的水面全年的变动很大,从1.5℃到8℃不等。北欧海区的水面全年都在2℃~12℃之间。

北冰洋的洋流系统是由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而格陵兰岛南下的洋流,在地理学上被称为拉布拉多寒流。

由于北冰洋的气候寒冷,它最大的水文最大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就只有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的影响,常年不受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度可达数百米。

许多的探险家经常去北极点探险,因为那里每年近六个月都是黑夜,在这段时间,空中经常会有光彩夺目的激光出现。极光一般都是呈带状、弧状或者是放射状,极光最好的观测点就是北纬70°附近。相反,在北极点附近,除了漫长的黑夜则是白昼。

在北冰洋的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而和天然气,沿海岸地区的则有丰富的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比如:在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所以说北冰洋是一个矿物质非常丰富的“宝地”。

世界上的丰富的石油资源在中东地区分布的比较多,但是,北冰洋海域也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科学家们在北冰洋的海底发现了锰结核,主要是在巴伦支海、白海和喀啦海海底。美国曾经以低价购买了阿拉斯加,现在已经在该海域的北海湾进行石油开采。虽然北冰洋的气温比较低,但是有暖流汇入的海域也是北冰洋重要的渔场,如:巴伦支海。

虽然北极地区的非常的寒冷,但是,那里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还有分布有茂密的藻类。海洋里动物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除此之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北冰洋联系的亚、欧、美三个大洲的最短的航线,所以说,北冰洋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目前,在北冰洋地区已经有了自己的固定的航海线和航空线,主要的航线有从摩尔曼斯克至海参崴的北冰洋航线和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维克和伦敦航线。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进入北冰洋就需要乘坐破冰船进入大洋内。世界上惟一的一艘以商业性质运营的核动力破冰船就是俄罗斯的“五十年胜利号”。它有巨大的重量和动能,行驶起来很容易就能在洋面上开辟出一道路来,而且乘坐起来也不像南极那些小型的破冰船一样非常的颠簸,它是非常的平稳和舒适的。

俄罗斯北极考察团在2007年的时候,在北极点附近成功的下潜了两艘微型的潜艇,并将俄罗斯的国旗插在了北极点下的海床上。以此来证明了俄罗斯国家对该海域的拥有权。

俄罗斯北极考察团中的一位考察专家说“由于潜艇所能供应的氧气是有限的,他们必须在潜下之后立即返回,如果在返回过程中潜艇被海洋的冰层卡住,他们就无法找到他们下潜的通道,他们也会面临着危险。”所以,在潜艇在海底停留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他们就立即返回了。

5.红海

即使你不擅长游泳,在红海里也可以躺在水面上不至于沉下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红海的含盐度高达41‰~42‰,个别海底区域甚至在270‰以上,这几乎达到饱和溶液的浓度,是海水平均含盐度(35‰)的8倍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红海属于印度洋的附属海,位于非洲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它像一只体形巨大的蜗牛,从东北向东南横卧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北端的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好似蜗牛的两只触角,中间夹着西奈半岛,由苏伊士湾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经曼德海峡同亚丁湾和阿拉伯海相连。它长约2000多公里,最大宽度306公里,水深约1676米,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北段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通。海内的红藻会在海面上发生大量繁殖,使海水看起来是红褐色的,有时连天空、海岸,都映得红彤彤的,红海便因此而得名。实际上,红海海水一般是蓝绿色的。

红海之所以含盐量较高,原因在于这里地处热带、亚热带,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而且降水较少,年平均降水量还没有200毫米。红海两岸没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岛及水下岩岭,大洋里较淡的海水根本无法流入,红海中较咸的海水也无法流出。科学家还在红海底部发现几处“热洞”,面积都比较大。大量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涌到海底。岩浆使周围的岩石和海水温度上升,出现深层海水的水温比表层还要高的稀奇现象。热气沸腾的深层海水泛到海面,加快了蒸发的速度,使盐的浓度越来越高。因此,红海的水相比其他地方的海水要咸得多。

有史以来,红海一直是一条活跃的商业通道。自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这里更成了连接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由于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控制,红海成为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蒸发旺盛,降水稀少,炎热干旱。红海的气候是由两个季风季节组成,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季风是由陆地和海洋的温差造成。红海是世上最热和盐度最高的海洋之一,红海和周边地区的降雨量稀少,每年只有0.03米,一般以雷暴、沙尘暴的形式下雨。由于低降雨和欠缺淡水注入,所以会出现每年205厘米的净蒸发和高盐度现象。

红海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它的“热”。地球海洋表面的年平均水温是17℃,而红海的表面水温最高可达27℃~32℃,即使是200米以下的海洋深水,温度也保持在21℃。更为奇特的是,在红海深海盆中,水温竟有60℃之高。

红海北端分叉成二小海湾,西为苏伊士湾,并通过贯穿苏伊士地峡的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东为亚喀巴湾。南部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印度洋相连。海盆为亚非大裂谷的一部分,长约2,100公里。按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红海和亚丁湾是海洋的雏形。据研究,红海底部确属海洋性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错断的长裂缝,并被破裂带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与阿拉伯半岛开始分离在2千万年前的中新世,目前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继续扩张。红海两岸陡峭壁立,岸滨多珊瑚礁,天然良港较少。整个红海平均深度558米,最大深度2514米。红海受东西两侧热带沙漠夹峙,常年空气闷热,尘埃弥漫,明朗的日较少。降水量少,蒸发量却很高,盐度为41%,夏季表层水温超过30℃,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海域。8月表层水温平均27至32摄氏度。海水多呈蓝绿色,局部地区因红色海藻生长茂盛而呈红棕色,红海一称即源于此。年蒸发量为2,000毫米,远远超过降水量,两岸无常年河流注入。海底为含有铁、锌、铜、铅,银、金的软泥。自古为交通要道,但因沿岸多岩岛与珊瑚礁,曼德海峡狭窄且多风暴,故航行不便。重要港口有苏伊士、埃拉特、亚喀巴、苏丹港、吉达、马萨瓦、荷台达和阿萨布。

名字由来

其一是用海水的颜色来解释红海的名字。这种解释又分为三种观点:有的说红海里有许多色泽鲜艳的贝壳,因而使水色深红;有的认为红海近岸的浅海地带有大量黄中黄红的珊瑚沙,使得海水变红;还有的说红海是世界上温度最高的海,适宜生物的繁衍,所以表层海水中大量繁殖着一种红色海藻,使得海水略呈红色,因而得名红海。

其二是认为红海两岸岩石的色泽是红海得名的原因。远古时代,由于交通工具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驾船在近岸航行。当时人们发现红海两岸特别是非洲沿岸,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黄色岩壁,这些红黄色岩壁将太阳光反射到海上,使海上也红光闪烁,红海因此而得名。

其三是将红海的得名与气候联系在一起。红海海面上常有来自非洲大沙漠的风,送来一股股炎热的气流和红黄色的尘雾,使天色变暗,海而呈暗红色,所以称为红海。

其四是古代西亚的许多民族用黑色表示北方,用红色表示南方,红海就是“南方的海”。

红海的海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清澈碧蓝的海水下面,生长着五光十色的珊瑚和稀有的海洋生物。远处层林叠染,连绵的山峦与海岸遥相呼应,之间是适宜露营的宽阔平原。这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再加上宜人的气候,构成了一幅精美奇妙的风景画,使得四面八方的游客陶醉其中。

在红海沿岸,比较著名的旅游区包括:沙姆沙伊赫、赫尔格拉、阿里什、穆罕默德角、泽哈卜、努维巴等,这些地方干净的沙滩、美丽的珊瑚海、丰富的海洋生物及一流的酒店,都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另外,世界上著名的港口萨法贾也坐落在这里。它不仅拥有含盐量较高的海水,还有非常著名的黑泥沙滩,可以治疗风湿症和皮肤病,因此成为人们疗养度假的首选之地。

曾有人这样描述红海海岸:“世界上只有这个地方才会有如此金黄色的山和五光十色的海中溶洞,这些溶洞是东方和热带地区间的纽带”。在很久以前,过着隐居生活的隐士们就在红海建立了基督教的修道院,他们和贝都因部落在荒野中生活。至今东方沙漠的岩石峪和诙峪都还没有得到勘探,贝都因人在这里过着自由的游牧生活。

每当热风快速向东部吹来时,候鸟便会迁徙到红海海畔,这里瞬间就成了鸟的天堂。今天,这里古老的海湾是世界上最适宜潜水和垂钓的地方,也是水上运动者的天堂。在这里,随时都能看到游人们在白沙滩上休息,沐浴着阳光,观赏着沿岸葱郁的树林,潜游的游客正在水中探寻着各式各样的珊瑚礁。红海海底栖息着各种奇异的海洋生物:花地毯般活动着的珊瑚礁和异常美丽的鱼类,它们都正等待着你去探索。

6.珊瑚海

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及南纬30°线间,可以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海,它就是珊瑚海,其水域辽阔,一望无垠,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

世界上最大的海是在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是珊瑚海,它的南部与太平洋另一边缘海斯曼海邻接,北缘和东缘为新不列颠岛、伊里安岛、所罗门群岛、新布里底群岛等包围的;西缘紧靠澳大利亚大陆东北岸。比世界上第二个大海阿拉伯海还要大四分之一,珊瑚海又称所罗门海。

珊瑚海不仅以大著称,还以海中发达的珊瑚礁构造闻名于世;所以,珊瑚海因此得名。它的海底大致由西向东倾斜。交错于海盆、浅滩和海底山脉,有不少地方海深约3000~4500米。海水总体积达1147万立方公里,比阿拉伯多9%,也比我国东海体积大了43倍。

在广阔无垠的地球表面有70%的地表为水所覆盖,因此地球又被称之为“水星球”而这70%的水大部分为大洋,大海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全球的大海中,面积大小、水体深度等都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水体最深的海要数位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珊瑚海中生活着成群结队的鲨鱼,所以,珊瑚海又被人们称之为“鲨鱼海”。

珊瑚海总面积达479.1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中国的国土面积,它的西边是澳大利亚大陆,南连塔斯曼海,东北面被新赫布里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又名伊利安岛)所包围。从地理位置看,它是南太平洋的最大的一个属海。珊瑚海的海底地形大致由西向东倾斜,大部分地方水深3000~4000米,最深处则达9174米,因此,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一个海。珊瑚海地处赤道附近,因此,它的水温也很高,全年水温都在20℃以上,最热的月份甚至超过28℃。在珊瑚海的周围几乎没有河流注入、这也是珊瑚海水质污染小的原因之一,这里海水清澈透明,水下光线充足便于各种各样的珊瑚虫生存。同时海水盐度:一般在27~38%之间,这也是珊瑚虫生活的理想环境,因此不管在海中的大陆架,还是在海边的浅滩到处有大量的珊瑚虫生殖繁衍。久而久之,逐渐发育成众多的形状各异的珊瑚礁,这些珊瑚礁在退潮时,会露出海面,形成一派热带海域所独有的绚丽奇观。“珊瑚海”便因此而得名。

珊瑚海的海水清澈干净,含盐度和透明度都很高,水呈深蓝色。在珊瑚海的四周几乎没有河流注入,这也是珊瑚海水质污染小的原因之一。又由于受暖流影响,大陆架区水温增高,珊瑚海地处赤道附近,这也使得珊瑚海的水温偏高,它全年水温都在20℃以上,最热的季节甚至高达28℃,是典型的热带海洋。

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沿岸外,陆架较为狭窄。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周围,岸壁陡峭。珊瑚海的深海盆四周为陡壁,海底则分布着大型的海盆、海沟、海台和海隆、海槽等。其中,大海盆包括北部的珊瑚海海盆、东部的新赫布里底海盆、东北角的圣克鲁斯海盆,大海台包括西部的珊瑚海海台和南部的贝洛纳海台。每个海台的面积都在25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海盆和海台之间,有海隆、海槽交叉在其中。突出海平面的则有环礁、台礁和岛屿,例如,路易西亚德海丘、伦内尔岛和因迪斯彭瑟布海隆,以及威利斯海隆、昆士兰海槽、新喀里多尼亚海槽和洛亚尔蒂海槽等。此外,在珊瑚海东部岛链边缘还分布着三个深海沟,其中,圣克里斯托瓦尔海沟深度为8310米,托雷斯海沟的深度为9162米,新赫布里底海沟深度为9165米。

珊瑚海属于标准的热带海洋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北部为28℃,南部为26℃~27℃;7月份北部为22℃~26℃,南部为18℃~22℃;一年中气温的差别不太大,北部为4℃,南部为6℃。降水量较少,1月份北部约10毫米,南部5~8毫米。珊瑚海位于南半球低纬地带,盛行东风或东南风,整个海区的风速在1月份约为5米/秒,7月份北部为5~6米/秒,南部为6~7米/秒。海面比较平静,对海洋里珊瑚虫的发育繁殖十分有利。

珊瑚礁在珊瑚海中的分布几乎到处可见,在这些珊瑚礁中最大的要数大堡礁,它如同巨大的彩环漂浮在海水中。同时,礁石的周围往往会有许许多多色彩鲜艳、丰富、活跃的各种生物在飘动,与色彩斑驳的珊瑚礁相映衬,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童话世界。

珊瑚海以大堡礁最为著名。这里坐落着世界最大的三个珊瑚礁群,分别是大堡礁、塔古拉堡礁和新喀里多尼亚堡礁。其中,最大的是大堡礁,绵亘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离岸最近的地方只有16公里,最远处达240多公里。大堡礁像一条长长的带子斜卧在那儿,南北绵延伸展2400公里,东西最宽处达150公里,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它大部分礁石都淹没在水中,露出海面的成为珊瑚岛,共有500多个,散落在900多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像一座座城堡,守卫着澳大利亚的东北海防。大堡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景色最美的珊瑚礁群。岛上茂密的热带丛林,生机蓬勃;旁边银白色的沙滩,滩外碧蓝的海水下,可看到绚丽多彩的珊瑚礁平台。这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海水洁净,礁石嶙峋,是海洋生物的缤纷乐园。其优美的环境,也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珊瑚海盛产鲨鱼,所以珊瑚海又称“鲨鱼海”。经济资源有渔业和巴布亚湾的石油。此外,北部的塔古拉堡礁、东南部的新喀里多尼亚堡礁为澳大利亚东部各港通向亚洲东部的必经航路。

需要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珊瑚都能造礁。只有体内含有石灰质的珊瑚,如石珊瑚、鹿角珊瑚、多枝蔷薇珊瑚等,才有这一功能。此外,珊瑚体内的虫黄藻也对造礁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是一种单细胞藻,体形很小,l000个虫黄藻加在一起只有米粒那么大。它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新鲜氧气,把氮磷钾转变成有机物,以提供给珊瑚虫生长所需的营养,使珊瑚茁壮成长,绚丽动人。当环境变得阴冷,虫黄藻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珊瑚没有营养供给,很快就会失去光泽,枯萎而死。现在珊瑚海,保留了那么多珊瑚礁,说明在造礁的年代,这里不仅有大量造礁珊瑚,还有虫黄藻在这里繁殖生长。它们之间的成功搭配,才使珊瑚海有了今天的美丽。

7.爱琴海

爱琴海的海岸线十分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岛屿的海洋。爱琴海不仅是西方欧洲文明的摇篮,更是浪漫情调旅程的象征,向往美好爱情的人们几乎都渴望能到这个浪漫的地方。爱琴海上相邻岛屿之间的距离很短,站在一个岛上,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对面的海岛。

爱琴海位于地中海东北部,是一个大海湾,介于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东北部经达达尼尔海峡与马尔马拉海相连。南北长61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

爱琴海上大大小小的岛屿加在一起共有2500个左右,因此又有“多岛海”之称。爱琴海的岛屿可以划分为七个群岛:色雷斯海群岛、东爱琴群岛、北部的斯波拉提群岛、基克拉泽斯群岛、萨罗尼克群岛、多德卡尼斯群岛和克里特岛。爱琴海许多岛屿或岛链实质上是陆地上山脉的延伸。一条岛链延伸至希奥岛,另一条经埃维厄岛延伸至萨摩斯岛,还有一条从伯罗奔尼撒半岛经克里特岛至罗德岛,这条岛链正好将爱琴海与地中海分隔开来。

爱琴海的许多岛屿为火山岛,盛产大理石和铁矿。坐落在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是最大的一个岛屿,面积约8000多平方公里,东西狭长,是爱琴海南部的屏障。克里特岛上有大面积的肥沃耕地,相比之下,其他岛屿就比较贫瘠。爱琴海被希腊和土耳其两个国家拥抱着。

爱琴海属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盛行北风,但每年9月到次年5月有时刮温暖的西南风。

爱琴海海域因蒸发大于降水,海水含盐量较高,通常为36‰~39‰。希腊半岛与埃维亚岛之间的海潮最大的特征就是凶猛多变。表层海水在夏季温度达24℃,在冬季温度达10℃。在490米深处,温度大约有14℃~18℃的差别。从黑海流向爱琴海东北的大量低温水流,会对爱琴海的水温造成一定影响。黑海水流含盐量少,注入爱琴海后能降低海水的咸度。

爱琴海营养成分较缺乏,因而生物稀少。但海水清澈平静,温度很高,因此有大量鱼群游到此处产卵。大多数岛屿多岩石,十分贫瘠。北部岛屿一般比南部岛屿树木繁茂。爱琴海北部的萨索斯岛附近蕴藏着一定量的石油。

爱琴海见证了欧洲最早的两大文明: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之后出现的以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为代表的希腊文明,更是璀璨辉煌。爱琴海后来又陆续成为波斯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威尼斯共和国、塞尔柱突厥帝国、奥托曼帝国的领海。爱琴海是是地中海东部各种文明互相交流的最佳地方。

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是古代爱琴文化的发源地。约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约在公元前2600~公元前1125年的米诺斯王朝时代,岛上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制造出许多精美的工艺品。20世纪初期,在岛北滨海平原上的伊拉克利翁发掘出一座当时建筑的王宫。这座王宫的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国王宫殿、王后寝宫分布在庭院四周。各建筑物之间用长廊、门厅、复道、阶梯相连,千门百户,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迷宫一般。由于当时爱琴一带是商业活动的中心,人们习惯将爱琴海东部地区称作“亚什”(即东方),爱琴海西部地区称作“欧列伯”(即西方)。

海中岛屿

1.埃吉那岛

埃吉那岛是爱琴海上著名的一个岛屿,距离雅典很近,航程仅需一个半小时。这里曾是美丽的人间仙境,宙斯最迷人的情妇就藏身此处,也许那漫山遍野的无花果树就是当年他们爱情的果实。真正让埃吉那岛扬名的是拯救希腊的萨拉密斯。2000多年前,波斯王泽尔士率领水师攻打希腊,数量庞大的舰只遮天蔽日。小小的雅典城迅速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中,但是,希腊有他们的英明统帅铁米斯托克力思,他率领精悍的水师在萨拉密斯水路上,将力量大自己3倍的对手一举歼灭,希腊的太阳重新升上天空。岛上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阿菲亚神庙,是古希腊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2.伊兹拉岛

伊兹拉岛是萨罗尼克群岛中一个岛。东北到西南长21公里,面积49.6平方公里,最高点埃雷山海拔590米。很久以前,这里是一个林茂水丰的地方,现在却是无植被的干旱地区,几乎没有可耕种的土地。此地居民使用的淡水靠收集雨水和从大陆船运。主要靠海绵打捞、棉纺、造船和国际旅游等行业来发展经济。

在18~19世纪时期,伊兹拉的海上贸易较为发达,也因此成就了许多富翁。在1821年开始的独立战争中,他们武装自己的船队,积极地参与斗争,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直到现在,伊兹拉岛在希腊人心目中仍是英雄的岛屿。因为小岛宁静优美,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的艺术家来这里从事艺术创作。

伊兹拉岛人口约28000人,每年的4月底至10月份是旅游旺季。当地人会把制作的金银首饰、玻璃瓷器、装饰品都摆出来任人选购,其中有许多工艺品的造型都非常独特,价钱也十分合理。这里禁止一切汽车和摩托车进入,这或许也是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

3.波罗斯岛

波罗斯岛也是萨罗尼克群岛上的一个岛。在伯罗奔尼撒阿尔戈利斯半岛附近,属阿提卡州。波罗斯岛并不是一个整体的岛屿,而是由卡拉夫里亚和斯费里亚两个小岛所组成,两个小岛之间相连的是一座桥。小岛总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人。卡拉夫里亚岛较大,树木繁茂。附近的小火山波罗斯为旅游胜地,它与卡拉夫里亚岛之间有桥相连。

岛的面积虽不大,但是风景十分迷人。岛上遍布着柠檬树和橄榄树,建筑以白色为主,式样古朴,在白墙的氛围中不时透出烂漫的花丛。云海波涛中,一条石板铺就的甬道蜿蜒而上,渐行渐远,仿佛欲将人带入历史的深处。

4.米其龙士岛

米其龙士岛是基克拉泽群岛上的一个岛,也是爱琴海上最负盛名的度假岛屿之一。岛上居民很少,如果不是旅游旺季,岛上会变得特别安静。每年的4月以后,旅游季节就开始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像候鸟一样络绎不绝地来到岛上,尽情地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柔柔的海滩。

在米其龙士岛西南面海边的小山丘上,有五座基克拉泽式的风车,这是米其龙士岛的主要标志,也使得它成为各岛中的佼佼者。

5.仙度云尼岛

据说,仙度云尼岛位于世界两大大陆板块最深的海沟之间,最初是圆形的。3500年之前经历一次火山爆发后,岛屿就出现了一个大洞,一大块月牙形的岛就成了主岛,周围还分布着几个小岛,其中一座小岛纳亚卡美尼至今仍是一座活火山。

来到此处旅游的人们可以坐船环岛游,或上周边的小岛去看小火山口,全岛是焦黑色的岩石,没有植物,还蔓延着一股硫磺味。仙度云尼岛的城市建立在呈月牙形的岛的顶端,岛上盛产葡萄和橄榄。在岛上,几乎家家餐馆都有自酿的葡萄酒,虽然不是什么名酒,味道却极美。

8.地中海

让我们打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在欧、亚、非洲之间有一个海,就是地中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宽约1800公里,面积约250多万平方公里。地中海西边有21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穿过它就到大西洋;东边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印度洋,东北部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连。地中海的属海有伊奥尼亚海、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等。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突尼斯和它们之间的水下海岭,把地中海分成东西两半。地中海沿岸国家有: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土耳其、希腊、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和摩洛哥等。

地中海气候独特,夏季干热少雨,冬季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使得周围河流冬季涨满雨水夏季干旱枯竭。世界上这种类型的气候的地方很少,据统计,总共占不到2%。由于这里气候特殊,德国气象学家柯本在划分全球气候时,把它专门作为一类,叫地中海气候。

尽管有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罗河、罗纳河、埃布罗河等,但由于它处在副热带,蒸发量太大,远远超过了河水和雨水的补给,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海水的咸度比大西洋高得多。大西洋的水,由直布罗陀海峡上层流入地中海,地中海的高盐水,从海峡的下层流入大西洋。大西洋很大,水量充足,净流入地中海的水是很多的,每秒钟多达7000立方米。要是没有大西洋源源不断地供水,大约在1000年后,地中海就会干枯,变成一个巨大的咸凹坑。

现在,地中海是大西洋的附属海。但是,在地质史上,它比大西洋的“资格”还老。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古地中海是一个辽阔的特提斯海。它的范围很大,向东穿过喜马拉雅山,直通古太平洋。那时,它仅次于太平洋,大西洋还没形成呢!

后来,北面的欧亚板块与南方的印度板块漂移并靠近,撞在了一起,挤出一个喜马拉雅山,特提斯海从此便退缩成现在的地中海。

地中海沿岸,是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很发达的民族,许多伟大的航海家诞生在这里。发现美洲的哥伦布、打通大西洋与印度洋航线的达。伽马、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杰出的代表。同时,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也是在这里首先发起。日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也诞生在这里。这里的人民为人类近代科学文明的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

地中海是世界最大的内海,也是世界最赃的海。每年倒入地中海的废水达35亿立方米,固体垃圾1.3亿吨。最为严重的是邻海18个国家58个石油港口装卸石油时给海水带来了严重石油污染。

学者指出,每年总有40万吨石油产品有意或无意排入地中海,每公里海底上都残留有1900多种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

巴塞罗那大学生态学教授琼·罗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地中海中捕捞出来的鱼类和海产品经过化验都遭到了污染。”另一位海洋环境专家理查德·阿古拉认为,地中海中的一些海产品,尤其是金枪鱼和剑鱼体内都残留有对人体有毒的物质。

研究指出,地中海近些年受到严重“虐待”,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品的肆意倾倒让当地海域脏乱不堪。特别是地中海西北部,邻近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区域,而且因为是旅游热点地区,加上频繁的货运交通和过度捕捞,使得当地海域受污染现象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据悉,积聚在全球海底的垃圾大约有650万吨,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内有2000片塑料垃圾。目前为止垃圾最集中的地区在地中海。

450年才能被分解

海底大部分的垃圾包括塑料瓶、高尔夫球、金属盘子、刀叉、牙刷和钓具等等。“毫无疑问,我们把这些垃圾倒进了海洋。”绿色和平组织的主管马里奥·罗德里格兹说,“很明显,许多垃圾是人为丢进海里的。在旅游旺季结束后,大约每年的9月和5月,人们会发现海滩、林荫小道或是宾馆边,满眼都是垃圾。”

西班牙一个环保组织的研究也预测到,全球变暖将会给地中海沿岸地区带来飓风,这可能引发频繁海啸。换句话说,这些垃圾也许会被卷到地面上来。

“那些不易被分解的垃圾被冲上了沙滩,占总量的15%。70%的垃圾仍然堆积在海床,剩下的15%漂浮在水中。”罗德里格兹说。

绿色和平组织西班牙分部负责海洋事务的发言人塞巴斯蒂安·罗沙达说,“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这些垃圾在海底至少要经过450年才能被分解掉,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要尽快地处理掉这些垃圾,但很显然,这是非常困难的一项工作。”

地中海气候在夏冬两季有着很大的差别。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气候温暖潮湿,最冷的月份均温在4℃~10℃之间,降水量充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云量稀薄,光照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约占60%~70%,夏季只有30%~40%。冬雨夏干的气候特征,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十分少见,可谓别具一格。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除南极洲以外,地中海气候是唯一的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在所有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地中海沿岸。其他地区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和澳大利亚西南及东南沿海等。其分布区大多是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

地中海在交通和战略上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欧、亚、非三洲之间的重要航道,还是沟通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罗陀、马赛、热那亚、那不勒斯、斯普利特、里耶卡、都拉斯、阿尔及尔、塞得港等。

地中海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意义一直都十分重大。自古以来,地中海就成为列强争夺的地方。18世纪初,英国将地中海划为自己的“内湖”。19世纪初,拿破仑航行至欧洲时就想要将地中海的控制权夺回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海成为交战双方海军比较活跃的地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海军同英国的海军在地中海上演了争夺大战。时至今日,西方大国对地中海的争夺日趋激烈。从二次大战迄今,美国第六舰队就一直将地中海作为自己的基地,然而,西方其他大国的海军舰经常在此处游弋,使局势越发紧张。为了保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沿岸国家纷纷提出“地中海属于地中海沿岸国家”,要求军事大国的舰队和军事基地全部撤出地中海,以维护地中海的和平。

苏伊士运河落成通航后,地中海东南得以经苏伊士运河与红海相通,经红海出印度洋,从此,从西欧到印度洋,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这条捷径,要比绕非洲南部好望角约缩短8000公里的路程,这使地中海一跃而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海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都通过苏伊士运河进行海洋运输,每年经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量的14%。西欧输入的石油有2/3是通过地中海运送的。地中海在世界海洋运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中海光热充足,是欧洲生产亚热带水果的主要地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由于海水中缺少海洋生物必需的磷酸盐和硝酸盐,因此,地中海鱼类资源相对较贫乏,有小规模的捕渔业。最重要的鱼类有:无须鳕、鲆鲽、鳎、大菱鲆、沙丁鱼、鳀鱼、蓝鳍金枪鱼、狐鲣和鲭鱼。地中海也生长有贝类、珊瑚、海绵和海藻,每年都有一定的产出量。此外,在地中海沿岸陆续发现石油和天然气。旅游业为地中海沿岸众多国家的经济支柱。

地中海中沿岸岛屿众多,大岛屿有马霍卡岛、科西嘉岛、萨丁尼亚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

1.西西里岛

从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西西里岛仿佛是意大利伸向地中海的皮靴上的足球。它位于地中海的中心,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500万人,是地中海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岛。由于此地具备发展农林业的良好自然环境,人们就将它称为“金盆地”。

西西里岛面积广阔,但有三处是最值得一去的好地方,一是首府帕勒摩,第一大城兼第一大港,歌德曾赞誉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岬角;二是卡塔尼亚,有南意米兰之称,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故乡,且北有陶尔迷小山城,南有萨拉库撒;三是阿格利真托,神殿之谷绝对值得一访,它被公认为诸神的居所。

2.撒丁岛

撒丁岛过去称萨丁尼亚,座落于地中海中部,是诸岛中面积仅次于西西里岛的第二大岛。北距法国的撒丁岛12公里,南距非洲海岸200公里。1861年,维克托·伊曼纽尔被立为意大利国王,该岛成为统一的意大利国家的一部分,首府为卡利亚里。

撒丁岛有长达1600公里的海岸线,在东北沿岸有松软的沙滩和碧绿的海水;在其广阔的内陆地区,有许多美丽迷人的风景,这座美丽的海岛已成为闻名于世的旅游天堂。在欧洲,它是皇室政要和名人们趋之若鹜的度假地。

撒丁岛的居民恬淡宁静的生活方式,是长寿的重要原因。岛上居民的家庭结构比较庞大,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悦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家中的长者不会因为年龄衰老而感到孤独。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使得当地的许多老人拥有硬朗的身体,从容地度过百余年的时光。

3.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位于地中海东部、土耳其以南。塞浦路斯东西长241公里,南北宽97公里,面积9251平方公里,为地中海第三大岛,女神维纳斯就诞生此地。

塞浦路斯有温暖的阳光和蔚蓝的大海,有设备齐全的宾馆和旅游设施,是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观光度假胜地。刚到3月,就有游客来到塞浦路斯旅游了。夏季乃至冬季,有不少俄罗斯人来到这里享受日光。在冬季此地则成为滑雪爱好者的天堂。

4.科西嘉岛

科西嘉岛距离海岸193公里,在法国东南海岸,岛长185公里,最宽处约85公里,面积8680平方公里,人口幽怨55万。依靠着葱翠的高山和湛蓝的大海,科西嘉岛成为佳度假胜地。科西嘉岛充满了动荡,这里最先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曾经被罗马人占据,然后又被比萨与热那亚共和国占领,1769年又成为法国领土,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个岛屿不仅是拿破仑、哥伦布等名人的故乡,而且产生了许多航海家与地图制作者,其中不乏阿拉伯人。在此地驻足的游人,会惊喜地发现这里还有着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

4.马耳他岛

马耳他也是地中海上不可忽略的一个小岛。全境由五个岛屿组成,其中马耳他岛面积最大,达316平方公里,它处在地中海东西方的交界处,素有“地中海心脏”之称。其海岸线长180公里,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年平均气温21.3℃,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5℃。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该岛人口主要组成为阿拉伯人、西西里人、(法国)诺曼地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以及英国人。马耳他周围的海域是公认的整个地中海海域中最清澈、最纯净的一部分,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被誉为“欧洲的乡村”。

9.波罗地海

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海、北海的边缘海、大西洋的属海,其四面均为陆地环抱,盐度含量仅有6‰左右,该海东部和北部的一些水域,盐度则只有2‰,是世界上最淡的海。

波罗的海位于北纬54°~65.5°之间的东北欧,呈三岔形,西以斯卡格拉克海峡、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小贝尔特海峡、里加海峡等海峡和北海以及大西洋相通。

波罗的海四面几乎均为陆地环抱,整个海面介于瑞典、俄罗斯、丹麦、德国、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9个国家之间。向东伸入芬兰和爱沙尼亚、俄罗斯之间的称芬兰湾,向北伸入芬兰与瑞典之间的称波的尼亚湾。波罗的海被西欧各国(如英国,丹麦,德国,荷兰等)称之为东海,而被东欧的爱沙尼亚称为“Läänemeri”,亦即西海之意。

波罗的海得名于芬兰湾沿岸从什切青到的雷维尔的波罗的山脉,长1600多千米,平均宽度190千米,面积42万平方千米,总贮水量2.3万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相当于我国渤海面积的5倍。波罗的海是个浅海。深70~100米,平均深度86米,最深处哥特兰沟459米。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这是因为波罗的海的形成时间还不长,这里在冰河时期结束时还是一片被冰水淹没的汪洋,后来冰川向北退去,留下的最低洼的谷地就形成了波罗的海,水质本来就较好;其次波罗的海为海区闭塞,与外海的通道有浅又窄,盐度高的海水不易进入;加之波罗的海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这里又受西风带的影响,气候湿润,雨水较多,四周有维斯瓦河、奥得河、涅曼河、西德维纳河和涅瓦河等大小250条河流注入,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437立方公里,是波罗的海的淡水集水面积约为其本身集水面积的4倍。因此波罗的海的海水就很淡了。海水含盐度只有7~8%,大大低于全世界海水平均含盐度(35%)。

波罗的海的海水含盐度自出口处向海内逐渐减少,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海水含盐度15%,西部为8%~11%,默恩岛以东降至8%,中部为6%~8%,芬兰湾为3%~6%(靠近内陆处仅为2%),波的尼亚湾一般为4%~5%(最北部为2%)。深层和近底层的盐度,西部为16%,中部为12%~13%,北部为10%左右。当流入的大西洋海水增加时,西部的盐度可增加到20%。波罗的海深层海水盐度较高,是由于含盐度较高的北海海水流入所致。

波罗的海的动物数量丰富,但种类贫乏。除了大西洋鲱鱼(里背鲱)的亚种外,主要鱼类还有鳁鱼、鳕鱼、比目鱼、鲑鱼、鲽鱼、鳗、胡瓜鱼、白鱼、鸦巴沙、淡水鲈鱼等,还有从浅水中取得食物的波罗的海海豹等。波罗的海也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在德国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沿岸有海上石油开采。

波罗的海是北欧重要航道,也是俄罗斯与欧洲贸易的重要通道,航运意义很大,是沿岸国家之间以及通往北海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水域,从彼得大帝时期起,波罗的海就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重要出口。俄罗斯与伊朗、印度等国合作酝酿连接印度洋和西欧的“南北走廊”规划也是以波罗的海为北部终点。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航行在波罗的海上的轮船急剧增多。近两年来,每年航行在波罗的海主航道的轮船已超过4万艘。目前波罗的海有轮渡连通沿岸国家的各大港口。并通过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与白海相通,通过列宁伏尔加河—波罗的海水路与伏尔加河相联。

波罗的海的重要海港有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俄罗斯)、赫尔辛基(芬兰)、斯德哥尔摩(瑞典)、哥本哈根(丹麦)、罗斯托克(德国)、格但斯克(波兰)等。

自第三纪以来,波罗的海及周围区域发生了无数次水陆相互交替。波罗的海是在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冰川大量融化后才形成的。正因为此,波罗的海的海岸特征十分复杂,海岸线曲曲折折,支流颇多,南部和东南部是以低地、沙质和潟湖为主的海岸,北部以陡峭的岩礁型海岸为主,海底堆积着沙、粘土和冰川软泥等沉积物。虽然不及挪威西海岸的峡湾,没有垂直的水面、悬崖峭壁和流水飞瀑,但也是层林叠翠,斑斓多姿。波罗的海港湾众多,岛屿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有3万多个大小岛屿,最大的是哥得兰岛,其次是萨列马岛、希乌马岛以及奥兰群岛等。此外还有许多海湾深入大陆,其中最大的是波的尼亚湾,几乎占整个波罗的海面积的1/3,芬兰湾、里加湾等也是较大的海湾。

波罗的海的海水为什么盐度极低?这与波罗的海的形成时间有着密切联系。这里在冰河时期结束时还是一片被冰川掩盖的汪洋,后来冰川逐渐向北退去,留下的最低谷地就成了现在的波罗的海,水质本来就较好。其次波罗的海为海区闭塞,通向外海的通道又浅又窄,含盐量较高的海水很难流入。加上波罗的海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微弱,这里又受西风带的影响,气候湿润,雨水充足,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437立方公里,使波罗的海的淡水集水面积比其本身集水面积还要大4倍。以上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波罗的海的海水很淡的现象。

波罗的海的海水含盐量并不相同,而是自出口处向海内呈递减趋势,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海水含盐度15‰,西部为8‰~11‰,默恩岛以东降至8‰,中部为6‰~8‰,芬兰湾为3‰~6‰,波的尼亚湾一般为4‰~5‰。深层和接近底层的盐度,西部为16‰,中部为12‰~13‰,北部为10‰左右。当大西洋海水大量流入时,西部的盐度会升至20‰。波罗的海深层海水含盐量之所以比较高,是由于含盐量较高的北海海水流入所导致的。

波罗的海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受盛行西风影响,秋冬季风暴较多,雨水充沛,北部的年平均降水量约500毫米,南部则超过600毫米,有些海域可达1000毫米;地处中高纬度,蒸发较少;周围河川径流总量丰富。波罗的海夏季云量约6成,冬季则超过8成。南部和中部一年中的雾天平均约为59天,波的尼亚湾北部雾最少,每年有22天。

由于北大西洋暖流很难进入波罗的海,海水无法得到调节,从而导致冬季气温较低,而且南北差异较大,夏季气温不高,且南北差异很小。水温自北向南逐渐升高。从南向北的1月平均气温为-1.1℃~10.3℃,7月为17.5℃~15.6℃。

波罗的海的海水浅而淡,经常发生结冰现象。北部和东部海域每年都会出现一段不利于航行的冰封期,从每年11月初起,北部开始出现冰冻,冰覆盖的区域每年都有所相同。在一般年份中,只有个别海湾会出现海冰。到了寒冷的冬季,整个海区都会被冰所覆盖。海冰平均厚度为65厘米。波罗的海南部通常不结冰,但瑞典和丹麦之间的海峡偶尔也会冰封。波的尼亚湾的北部还容易形成大冰包,高度可达15米。这给海上运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船只要想通过此处,只能在冰冻的海面上开凿水道,然后缓慢前进。

波罗的海的动物虽种类较少,但数量繁多。除了大西洋鲱鱼的亚种外,主要鱼类有鳁鱼、鳕鱼、比目鱼、鲑鱼、鲽鱼、鳗、胡瓜鱼、白鱼、鸦巴沙、淡水鲈鱼等,也有从浅水中获取食物的波罗的海海豹等。波罗的海也蕴藏着一定的矿产资源,在德国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沿岸,就在进行海上石油开采。波罗的海的琥珀在世界上最有名。

在古代时期,波罗的海是北欧商业的重要通道。二战以后,木材和鱼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商品。芬兰、瑞典和俄罗斯的软木是出口的大宗货源;木材加工(如造纸、制纤维和纤维板)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瑞典的铁矿、芬兰和丹麦的造船和船舶机械、瑞典哥特堡的汽车制造和轻型机械,都是沿岸国家重要的工业支柱。波罗的海沿岸有许多大城市,包括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列宁格勒、塔林、里加、基尔、格但斯克和什切青。主要海产品有鲽鱼、鱈鱼和鲱鱼。其中,熏制或腌制的鲱鱼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传统食品。

波罗的海的航运地位非常重要,是沿岸国家之间以及通往北海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水域,从彼得大帝时期起,波罗的海就是俄罗斯与欧洲的重要通道。俄罗斯与伊朗、印度等国合作酝酿连接印度洋和西欧的“南北走廊”规划,波罗的海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波罗的海航行上的轮船急剧增加。现在,平均每年航行在波罗的海主航道的轮船已超过4万艘。波罗的海使用轮渡来连通沿岸国家的各大港口,并通过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与白海相通,通过列宁伏尔加河——波罗的海水路与伏尔加河相连。可见,波罗的海的意义十分重大。

10.孟加拉湾

在自然界,海洋吞噬大陆,或是大陆吞食海洋,结果都会在大陆边缘形成许多海湾。在世界范围内,总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海湾有四个,而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只有孟加拉湾一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湾。

孟加拉湾属于印度洋北部的一个海湾。西临印度半岛,北临缅甸和孟加拉国,东临中南半岛,南在斯里兰卡至苏门达腊岛一线与印度洋本体相交。宽约1600公里,面积217.2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2586米,最大深度5258米,总容积为561.6万立方公里。

孟加拉湾顶部有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大型的三角洲。流入孟加拉湾的其他河流有印度的默哈纳迪河、哥达瓦里河和克里希纳河。湾内水温25℃~27℃,盐度30‰~34‰。沿岸生活着多种喜温生物,如恒河口的红树林、斯里兰卡沿海沙滩的珍珠贝等,近海还栖息着大量浮游生物。

印尼海沟是孟加拉湾最大的海底特征,最深处约4510米。其他有“无底峡谷”、安德拉峡谷、克里希纳峡谷、马德拉斯峡谷、本内尔峡谷等。孟加拉湾近海区域水温平稳,四季变化不大,向北逐渐下降。水流随着季节发生变化,东北季风时海水呈顺时针方向回流,东南季风时则逆时针方向流动。

印度和缅甸的一些著名河流最终都会流入孟加拉湾,其是大河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克里希纳河等。此外。斯里兰卡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和普吉岛等,都是孟加拉湾内较著名的岛屿。

孟加拉湾大陆架,最宽处在北部和东部的恒河三角洲、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附近,宽约160公里,向海一侧陆架的平均深度为183米。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砂,向海一侧多为粘土和软泥,有些地方被一些海底峡谷所切割。其中有恒河峡谷,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的外方,深度为732米;安得拉、克里希纳和马哈德范等峡谷分布于该湾的西边缘。沃姆瑟塔拉河、纳加瓦利河、瓦西什德河、哥达瓦里河等河口附近分布着大量矿砂沉积层,其中以锰含量为最多。

孟加拉湾的表层环流会受到季风的巨大影响。春夏两季,潮湿的西南风引起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秋冬两季受东北风的作用,转变为逆时针方向环流。由于孟加拉湾的地形效应,使得各种作用力聚集在一起,因而,潮差、静振和内波等现象都比较明显。

孟加拉湾沿岸地区贸易十分发达,主要港口有印度的加尔各答、金奈、本地治里,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缅甸的仰光、毛淡棉,斯里兰卡的贾夫纳,马来西亚的槟榔屿,泰国的普吉,印尼的班达亚齐等。

孟加拉湾的表层环流,受季风强烈的影响,春、夏两个季节,潮湿的西南风会引起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秋季与冬季,当受到东北风作用时,就会转变为反时针方向的环流。孟加拉湾的地形效应在这里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直接形成了各种作用力的聚焦,也有,这里有着较为显著的潮差、静振、内波等的情况。

通常人们认为,热带风暴只会发生在南、北纬度5°~25°的热带海域,其实,孟加拉湾也是一个孕育热带风暴的地方。每年孟加拉湾的特强气旋在10月份,也就是在夏季与夏秋之交的时候,猛烈的风暴就会伴着海潮,掀起滔天巨浪,这时,就会造成巨大的灾害。

孟加拉湾可以说是热带风暴的发源地。这种风暴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5°的热带海域。常常袭击中国、菲律宾、日本等国的叫台风,产生在西太平洋;常常袭击美国、墨西哥等国的叫飓风,产生在大西洋。每年的4~10月,即当地夏季和夏秋换季之时,猛烈的风暴常常伴随海潮一起侵袭而来,掀起滔天巨浪,呼啸着向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河口冲去,风急浪高,大雨如注,危害力特别强。1970年11月12日,孟加拉国遭遇了孟加拉湾一次特大风暴的袭击,30万人被夺去生命,100多万人无家可归,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