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或《浔阳曲》。后来,此曲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春江花月夜》意境深远,乐音悠长,被认为是我国古典民乐之代表。此曲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令人陶醉的富春江美景

在唐代时一个春天的夜晚,张若虚悠闲地踱步在富春江江畔。富春江两岸山色青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与朱思元书》中描绘富春江风景时说: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一阵微风吹来,张若虚微微紧了紧身上的衣服。正所谓春寒料峭,虽然已经过了初春时节,但江边的夜晚总还是有一点寒气逼人。

白天时,富春江的江水澄澈明净,到了晚上,整条江又像一块巨大的化开的墨玉,漆黑地在明月的照耀下闪着光。

张若虚又把目光转向天上的那一轮明月。散发着温柔的金光的月亮像是被谁牢牢地嵌在了黝黑的天空里的一张玉盘,从容地洒下一片皎洁的光。世间再没有任何珠宝能与这一轮明月争辉,就连所有闪耀的星星在她身边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张若虚向远方看去。月色虽皎洁,却照不破天空的阴暗之处。在他视线的尽头,闪耀着波光的江水与墨色深重的天空相接。偶然有小小的浪花在江上翻腾,可能是一条未眠的鱼吧。

张若虚盯着黑茫茫的江面想出了神。不知道这看似平静的江水之下,是否会潜藏着一条巨龙呢?不知它是否和我一样,在暗处观察着我,或是也在江水之下欣赏着这一轮明月呢?

又是一阵微风吹来,送来了江上的水气。张若虚对自己的想法暗暗发笑。如果江水下真的有龙,想必它也早就飞到过天上不知多少回了,也许偶尔还能碰到月亮呢,还会稀罕盘在水下看吗?

自己小时候就总盼着能看到一条龙,总是缠着家中的长辈讲故事,讲到龙是怎样的闪耀着光芒,又是怎样从水中灵活地一跃,到天宫里遨游的。想到这,张若虚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两步,像是担心江中真的会随时钻出一条咆哮的巨龙。

古往今来,不知这轮明月照耀过多少在江边赏景的痴人,更不知有多少人在月光的皎洁中牵起了回家的思绪呵!如果江水下有龙,它能存活多久呢?

如果月亮有不再闪亮的那一天,这个过程又是多长呢?人总是免不了生老病死,但月亮却不会消失。月亮常有圆满时,人却不能有幸次次都和家中的亲人团聚。

在惆怅的思绪中,在苍茫的夜色下,张若虚感到了自己作为一位普通人的渺小和虚弱。如果世间有什么是永恒的,会是对家人的爱与思念吗?我所处的这个环境,我们的君王的风采和战功,和大自然里的江水和月光比起来又是多么脆弱!任凭时代变迁,它的光芒是不会变的。

张若虚深深吸了口气,脑中灵感涌现。他当即吟出一首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时也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谁是那个在江边上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又是从哪一年开始,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人呢?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但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丝毫不受时间影响。不知江上的月亮如此寂寞,是否在等待着什么人,却只见江水滚滚流去,似乎未曾停息过。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夜在坐着小船漂泊?想必世间的某一处,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着故人吧?

明月皎洁,月色令人流连,也照在了离人的梳妆台上。月光又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的你我也许都在望着月亮,虽然听不到彼此的声音,但我希望随着月光也在同样照耀着你。鸿雁不停地飞翔,却飞不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让我恍然忆起家中的美景,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后来,这首意境优美的诗词被改编成了同名乐曲,《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似山水长卷的优美古曲

《春江花月夜》全曲就像一幅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和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

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叠恍惚。

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达到了情绪的顶峰。

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后来的《春江花月夜》,被改编成了琵琶曲,是从1736年至1820年间《鞠士林琵琶谱》手抄本上改编来的,一共7段,无标题文字。

而在《陈子敬琵琶谱》的手抄本列里,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和“归舟”七段小标题,每个标题都能展现出一幅画的意境。

平湖派传人李芳园在《李氏谱》中对《春江花月夜》也作了较大的改动,将曲名改为《浔阳琵琶》,在结构上把原来的七段扩展为十段,并加上了雅致的标题,如“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箫声红树里”和“夕阳影里归舟”等。

再后来,汪昱庭对李芳园的曲谱又做了较大的改编,曲名改为《浔阳夜曲》,改编后的乐曲接近于民间乐曲的原貌。

在1825年前后,《浔阳夜曲》又被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遂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拟名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和“尾声”10个小标题。

后来,琵琶古曲被改编成了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基本上保留了琵琶古曲的结构样式—变奏曲式,共分十段,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7次变奏和尾声。

虽然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没有小标题,实际上音乐是围绕分段标题的意境而展开的,具有分段标题的灵魂与神韵。其引子部分的散板前奏中,运用复倚音、琶音、分解和弦模仿琵琶和古筝奏法。

引子音乐一开始,就把人带进乐声悠扬的黄昏景色。它的主题是一首委婉动人的船歌,而各个变奏或曲折婉转,宛若浪花飞溅的流水,九曲连环,洄流而下,或既像是月下美人在翩翩起舞,又仿佛阵阵微风吹起的水波涟漪。而它的尾声,则更被理解为欢腾一时的箫鼓声、歌声、桨声都慢慢消失在宁静的夜色中。

就乐器而言,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但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触键、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区、音量等鲜明的对比,完全可以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

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用同音轮指、同音反复来表现,力度由近到远、由远到近模拟琵琶音色描绘江楼鼓声,用装饰音由慢到快,由缓到急模拟笛的音色。

《春江花月夜》的钢琴演奏版本虽然也是源自琵琶古曲,但在改变中运用了类似西洋作曲技术形式中的变奏手法。

在速度的安排上,遵守了我国传统器乐曲典型的结构特点“散—慢—中—快—散”,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和“欸乃归舟”的音乐意象,像是一幅幅描述山水景色的传统水墨画。

第一“幅”江楼钟鼓,用装饰音、琶琶音模拟远远传来的江楼鼓声,表现由慢而快,由弱至强,由强渐弱的旋律。尔后又奏出了似箫般的旋律,用颤音、一连串渐强的旋律线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余晖未尽,小舟泛江,恬静醉人的景象。

第二“幅”月上东山,这段似波浪般柔和的旋律,旋律的一头一尾同度音贯穿连接,移高四度的主题音调,似画家画面中平缓、富有变化的优美线条。

第三“幅”风回曲水,曲调引入新的音调,旋律线起伏增大,动力感增强,犹如微风吹拂着江面,水流回旋、繁星闪闪,仿佛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第四“幅”花影层叠,其中速度、节拍、旋律、和声、织体等前后形成不同的色彩对比。曲调开始部分是散板节奏,徐缓的旋律线进行之后,节奏逐渐加快,奏出速度较快的华彩乐句,使得气氛焕然一新,与前面所表现的恬静意境形成鲜明对比,恰似一阵晚风吹拂,水中花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

第五“幅”水深云际,这段音乐运用不同音区、不同音色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使人联想起水天一色的江中晚景。音乐先在编钟般浑厚的中低音回旋,使人联想起江水浊浪推涌、连绵不断。接着一连串带有装饰音的旋律模仿琵琶音奏出飘逸的声音,明亮的色彩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鸣叫,时而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富于生气。

第六“幅”渔歌唱晚,其旋律中的“笔断意连”之意。右手表现稍快的旋律,接着长音后一大串上下起伏的流动音符,左手在小节最后半拍穿插32分音符的3连音,而后是交叉高八度的二三度的双音,似水中的小鱼在戏水,此时右手旋律留出同时值的八分休止符,这空隙使旋律显得风趣而生动,如画面中的留白,有音断气不断的气韵。

第七“幅”洄澜拍岸,由远到近,由慢到快,由缓到急节奏变化,似画面镜头。音乐速度上逐渐加快,如许多舟船竞相归来,一浪推一浪有急有缓,带有节奏的海浪翻涌而来构成洄澜拍岸的壮丽景观。

第八“幅”桡鸣远濑,其织体旋律与演奏让人体会到不同音乐形象和音乐立体层次感。如左手琵琶音和右手装饰音形成两个声部、两条旋律线,手指运用不同触键力度和触键位置构成鲜明的两层音乐线,描绘出船桨有韵律地划动和水面上泛起水波纹生动而形象。

第九“幅”欸乃归舟,这是全曲高潮段落,情绪达到了顶峰。右手快速32分音符形成拍打礁石的水声背景,左手的横线旋律行进似渔民归来欢快的歌声,这构成了旋律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

第十“幅”尾声,主题旋律变化再现段,自由的慢板,恬静而幽雅。沸腾的箫鼓声、桨声、水浪声慢慢消失在宁静的夜色中。一连串5连音和7连音的分解和弦,表现出了一轮明月穿行在薄雾中,江岸撒满银光的幽静立体画面。

钢琴曲《夕阳箫鼓》在保持原曲神韵的基础上,取消了原曲中的小标题,运用我国传统作曲手法变奏、展衍和循环原则,并采用我国特有的自由变奏—叠句曲式,构成了一气呵成的整体结构,全曲情绪逐渐变化、扩展,增强了力度和速度的对比,这正像我国写意水墨画一样,追求的不是粗犷的笔触,而是细腻的渲染和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