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言情的郑板桥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有个著名的画派,敢于突破正统,勇于创新,强调个性,由于他们大多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厌恶官场,同情百姓,因此被正统派视为“偏”和“怪”,主要八位代表人物被称为“扬州八怪”。他们最擅写意花鸟画。其中最有成就的是郑燮(1693~1765)。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成就最高的竹、兰、石、梅等,以画竹为最。

郑板桥为什么这样喜竹、画竹呢?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严寒烈日,都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不奉承拍马,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符合郑板桥的思想感情和脾气,因此,他喜竹、画竹,成为著名的画竹专家。他喜竹,一生以竹为伴,他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时间久了竟长成一片小竹林。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书、赏竹,嗅着竹子的清香,体会绿荫下的凉适之感。秋冬之际,他将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时,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 宛如一幅天然竹画。

郑板桥就是靠细心观察、揣摩竹林、竹枝、竹叶、竹影,加之反复实践, 不断提炼概括,终于把竹子画活了。他晚年时画的《竹石图》,图中一瘦石兀然而立,几竿修竹傍石而生,竹身清秀挺拔,竹叶疏密错落。全幅画虽不着色,却使人感到青翠的秀色和超然的风韵。画家自己为这幅画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自己画了 40 年竹子,白天作画,晚上思考,终于悟出去掉繁杂提炼精髓才能画成功的道理,才能在十分的熟练中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