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马斯洛——伟大的心理学家

他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智商高达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主要著作是《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等。他的思想对当代的管理理论产生过重大影响。

害羞的犹太小孩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欧洲东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迁移浪潮正在兴起。无数穷苦的犹太人为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自由,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移居到美国。塞缪尔·马斯洛就是这些移民中的一位。他的老家在俄国的基辅城,那里有大量的犹太人聚居。

1908年4月1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曼哈顿降生了。依照犹太人的习惯,在一位去世的亲属之后,给他取名为“亚伯拉罕”。

马斯洛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亚伯拉罕·马斯洛最早的儿时记忆是关于他母亲的。他们之间相处得很不愉快。虽然家里没有什么要遵守的犹太人的宗教礼节,但她是一个迷信的女人,经常为一些小小的过失就冲着孩子们说:“上帝将严厉惩罚你!”

正是这种从幼年的心灵折磨到科学探索的发展中,年轻的马斯洛逐渐对宗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怀疑和对无神论的尊重。

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

马斯洛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

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以此来躲避家中的紧张气氛。他后来回忆道:“那时,我经常比家里其他人起得更早,一出门就到图书馆去,站在门口等待开门。”

在青少年时期,马斯洛从来不和其他同龄的女孩交往,贝莎是惟一的例外。马斯洛的表妹贝莎·古德曼于1922年3月从俄国来到纽约,那时她13岁,比马斯洛小一岁。马斯洛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由于贝莎几乎不会讲英语,他就主动去做她的老师。从那时起,马斯洛几乎每周都要去拜访贝莎,同她聊天。

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马斯洛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

青少年时期马斯洛曾因体弱貌丑而极度自卑,于是,他借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后来,读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1922年1月,马斯洛进了布鲁克林最好的中学之一的男子高中。在高中的这几年里,马斯洛喜欢科学,尤其是物理学。

在进入这所学校之初,马斯洛就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思想上的启蒙。他的老师塞巴斯蒂安·利特尔向全班推荐说,如果他们真正想读点有用的书籍,厄普顿·辛克莱的书是必不可少的。

听过老师的建议后,马斯洛真的去读了厄普顿·辛克莱的著作。通过阅读厄普顿·辛克莱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小说,触发了马斯洛潜在的对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兴趣。

求学生涯

中学毕业后,马斯洛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马斯洛学习法律。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于1926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

但仅仅两个星期,马斯洛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另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三个学期之后,他转往康奈尔大学。他希望在新的地方能发现自己所期待的学术气氛,因为刻板的、两点一线式的市立大学的生活,让他在智力上几乎没能感受到任何刺激。他离开纽约市立大学的另一个原因,是想与表妹贝莎在感情上拉开一段距离,其实这时他已爱上了她。马斯洛以为,两人的距离远一些,可以减少自己对她的迷恋。

在康奈尔大学,马斯洛的心理学导论课的教师是W.冯特的学生-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E.铁钦纳。在康奈尔的一个学期里,马斯洛还是没有发现能使他在学术上感到兴趣的课程。

即使在基础心理学课程方面,马斯洛的期望也破灭了。心理学课的教师是爱德华·铁钦纳,他是美国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可铁钦纳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与马斯洛那充满激情的社会目标完全是南辕北辙,毫无关系。此时,马斯洛发现,结构主义“与人无关”;也正因为其中没有什么可以被“应用”的,所以铁钦纳强调,心理学纯粹是对意识的实证性研究。

也是在这一阶段,马斯洛感到贝莎对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他找不到进一步发展感情的办法。富有恋爱经验的贝莎的姐姐安娜早已看出了他们双方的尴尬和痛苦,是她加速了这段缓慢的浪漫史。

有一天,安娜一边把马斯洛推向贝莎,一边说:“看在彼得的份上,吻她吧!吻!”马斯洛先是大吃一惊,然后,几乎是在安娜的胁迫下,吻了贝莎。

贝莎没有反抗或拒绝,而是还吻了他。这第一次亲吻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时刻,他获得的是一次真正的“高峰体验”。

1928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始的,那时马斯洛20岁,贝莎19岁。

1928年9月,马斯洛来到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继续他的大学学业。在上个世纪初,这个学校因杰出的教育水平和自由的学术气氛而名闻遐迩。

在威斯康星最初的心理学训练中,马斯洛发现了不少令人激动的东西,但直至获得硕士学位,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

然而,1931年冬天,当他选修哈里·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长久以来,哈洛的名字就与灵长目动物的高级机能、社会行为和学习过程等研究联系在一起,他在这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四十多年里,他一直是猿猴群中伙伴关系发展和母婴纽带(爱的学习)研究方面的先驱。

很快,马斯洛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哈洛还是单身,年纪仅比他大三岁,更像一个同事而非上司。马斯洛很愿意和哈洛一起工作。

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

就在这时,猿猴也开始吸引他了,马斯洛发现它们很有趣,可爱得使人动感情。他变得像哈洛一样,喜欢上了猿猴。在1931年7月19日的《威斯康星州报》上登有一幅照片,马斯洛和助手哈里·约丁正站在麦迪逊的维纳斯公园动物园的猴笼前面。标题宣称:“灵长目动物正确地拾取了豌豆。”照片的说明写着:“亚伯拉罕·马斯洛,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助教,正用延时反应测试西非狒狒‘帕特’。哈里·哈洛教授据此可以确定猿猴是否具有类似人类的意象方式。”

在那之后不久,哈洛的小组完成了这个研究,论文发表在1932年的《比较心理学杂志》第13期上,题为《从狐猴到长臂猿灵长目动物的延时反应测试》。哈洛慷慨地把马斯洛列为作者之一,尽管他并没有参与论文的撰写。

到1931年秋天,马斯洛对一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很满意。他自信已经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他期望通过科学实现自己的梦想:增进人类知识,最终改善这个世界。

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几乎在没有直接指导的情况下,马斯洛开展了他的博士论文研究。

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35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

数十年之后,哈洛已成为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他评论道:马斯洛的博士后研究是近三十年来这一领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他尤其重要的贡献是,猿猴中的支配权是通过迅速的注视以及相互打量而建立的,而不是诉诸于直接的武力。“如果说马斯洛超越了他的时代,对他的杰出工作的重要性而言,这丝毫也不过分。

1935年3月,马斯洛几乎花了所有可能的时间,为深入阐述博士论文的主要论点做准备。当年秋天,美国心理学会年会将要在密西根大学举行,届时,全国第一流的心理学家们将共聚一堂。

马斯洛的论文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该论文的写作,是他当时最值得骄傲、最具有潜在重要意义的工作。他正在积累有关数据,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

在某种意义上,此时的马斯洛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他希望,借助这篇重要论文可能产生的广泛影响,能够找到一份工作。

不久,马斯洛意外地收到了桑代克从哥伦比亚大学的来信。他对马斯洛的研究技巧及其在灵长目动物支配行为方面的成果印象极深。尽管他并不同意其中的某些论点,但他还是愿意提供给马斯洛一份博士后奖学金。他要求马斯洛在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研究课题,即“人性和社会秩序”。马斯洛对获得这个在纽约的研究职位欣喜若狂。

就这样,马斯洛和贝莎住进了哥伦比业大学附近的曼哈顿第110街的一所舒适的住宅,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

桑代克成了马斯洛生命中的福星。不久之后,桑代克又为他做了一系列关于智力和学术能力的测验。正是桑代克自己开创了这种测验。

最后,桑代克告诉马斯洛,CAVD心理测试表明,马斯洛的智商高达195,其他测试也取得了有史以来第二个高分。他向惊呆了的马斯洛表示,如果他今后找不到一个永久性职位,他愿意资助他一辈子。

马斯洛最初得知自己具有天才的智商水平时,感到有些疑惑不安,因为他“从没想到自己会那么聪明”。数十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说:是桑代克使我觉得自己成了“重要人物”,从那以后,当我在学术上遭到谁的反对想打退堂鼓时,我会在半夜醒来,叫道:“老天爷,我可比他聪明!””

转向动机理论研究

1935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

直到1937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马斯洛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在布鲁克林学院期间影响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转变的原因有四:

1、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后,他观察婴儿行为的奇妙现象,使他领悟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企图借动物研究结果推论解释人类行为的做法,根本不切实际。因此他曾对人说:“我敢说,凡是亲身养育过小孩的人,绝不会相信行为主义!”

2、受现象论中所强调的立即和直接经验观念的影响。

3、受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强调的个人存在和自由意志观念的影响。

4、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中整体论理念的影响。马斯洛在布鲁克林任教期间,正是德国纳粹迫害学术思想时期,很多欧洲著名心理学家避难美国,他亦因而得识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海默、W.柯勒和考夫卡及精神分析心理学家K.霍妮、阿德勒及E.弗洛姆等人。这些人的思想都对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产生了影响。

当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局势日渐紧张、险恶时,马斯洛却看到了一条实现他的和平幻想的途径,那就是发展一个完整的人类动机理论。他觉得,关于人性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并不多:人们在生活中到底想要什么?满足什么才能感到幸福?什么原因使人们要追求某种目标?

在这之前,为了确认和衡量人类与猿猴对应的支配和服从行为,马斯洛已和近百名妇女和十五名男子进行了面谈,并发表了一篇论文:《支配情绪、支配行为和支配地位》。他首次定义和强调了人类社会行为中的这三个方面。

最有趣的是,马斯洛也探讨了支配情绪的强弱程度怎样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工作和婚姻。马斯洛暗示,人性中具有某种生物学上的内核,它受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和调节,但不会被完全清除。

从那以后,马斯洛开始强调人类固有的情感和精神能力,并开始了对人类动机理论的探讨。1940年,马斯洛首次把这些思考具体化。

在与贝拉·米特曼共同撰写《变态心理学原理》时,马斯洛认为有必要用整整一章来概括论述正常人格。在合作者中,谁也没有料到他会有这种脱离常规的想法,但他仍然执意而为。

为确定他称之为“正常状态”的表现,他界定了12个一般的品质以及几十个特殊的品质。马斯洛用“正常”这个词来描写理想的或健康的品性,它们包括适当的自尊和自我认识,表达爱和被爱的能力,对社会习俗和伦理提出质疑的能力,等等。

在同一章中,他写了简短的一节,题为“理想人格和目标”。马斯洛宣称,既然理想人格问题总是与价值观问题相关,他希望“科学在发展的进程中将最终接管整个价值观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1943年,马斯洛发表了《人类激励理论》,在这篇论文里,马斯洛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包括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2.安全需求,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3.隶属与爱的需求,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4.自尊需求,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根据马斯洛的解释,各种需求层次之间存在有以下的关系和特点: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例如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二战要结束了,马斯洛准备对研究自我实现投入更多的精力。自从三年前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以来,他对此做了很多思考,并记了大量笔记。在他的笔记本的第一个条目上,他写道:“在杂事烦扰多年以后,现在,我决定对于优秀人物(Goodhumanbeing)进行深入研究,要做到尽可能的严谨和正规,尽管一切都相当困难,并且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我要对难以克服的困难保持清醒的认识,然后毫不畏惧地勇往直前。”

到1946年初,马斯洛揭示了自我实现者似乎共有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是对于隐私的强烈需要和易于产生神秘体验。他对第三种特征也有预感:感情健康的人比心怀焦虑的人更能够用准确的目光看待世界。

最后,马斯洛还是准备做几个完全创新的实验。他试图证明,自我实现者确实有更精确的对于现实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人格作出判断,也体现在分辨光和声的物理世界方面。

也就是在这时,马斯洛的健康开始恶化,他不得不到他的兄弟开制桶公司的普里山顿乡村去休养一段时间。在这里,他读了大量重要人物的传记,对马斯洛来说,这是新的、关键性的一步,因为正是从这些具体的人物身上,他发现了人格的健康与人格的力量。

这年年底,马斯洛依据他的正在形成的动机理论,提出了14个命题,他强调说:生活的真正成就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高级需要的满足,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高级需要满足能引起更加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那些生活在自我实现水平上的人,事实上也是最博爱并在个人特质上发展最充分的人。

经历了这场莫名其妙的病以后,1951年秋,马斯洛来到布兰代斯大学,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并于1954年完成了《动机与人格》。该书最初的几章包括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关于爱、认知、动机等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几章则不仅形式新颖,内容上也锐意革新。他提出了把传统心理学研究转变为兼有科学与伦理意义研究的令人振奋的设想。

最使人感到鼓舞的大概是这本书的附录“积极的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一附录中,马斯洛提出了一百多个人本心理学的研究项目,例如:人们怎样才能变得聪明、成熟、仁慈?人们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趣味、性格以及创造力?人们怎样才能学会使自己适应新情况?人们怎样才能学会发现善、识别美、寻求真?

《动机和人格》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使马斯洛一下子在全美国出了名。这部著作被公认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

更有意义的是,它富有说服力的思想开始渗透到其他领域,包括企业管理、市场销售、教育、心理辅导以及心理治疗等。对许多关注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应用的人来说,马斯洛的名字开始成为一种深入探索人性的象征。他的心理学理论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国式的激进、创新和乐观。

随着研究的深入,马斯洛相信,他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提供了一个如何在工作环境中强调自我实现的最有用的模式。他指出:最好的管理者应该懂得如何促进被管理者的健康。办法有两个:一是满足被管理者的基本需求,包括对安全感、归属感、情感关系、友谊关系的需求,以及对声望和自尊的需求。二是满足他们高层次的动机或需求,例如对真、善、美、正义、完美以及规律的需求。

在日常匆忙的工作中,这些观点也许有一点理想主义,但是了解马斯洛的发现是有助益的。他认为,对于自我实现型员工来说,重要的工作目标至少有十三个:1、成为工作的主要推动者;2、有自决权;3、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4、能够全程参与某项计划(从计划、执行到完成);5、对成功有所期待;6、喜欢或至少乐意担负责任,尤其对自己的责任;7、主动而不是被动;8、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东西;9、体验自己作主的自我;10、体验自主性;11、体验自发性;12、体验独立性;13、自己的能力获得他人的认可。

在当今的企业界里,马斯洛关于工作中的自我实现的洞见已经逐渐成为智力资本这个领域所探讨的主题。

大师的离世

马斯洛早在1950年代就越来越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特别是1959年以后,他越来越多地涉及东方的观点。

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促使马斯洛反思他自己已经创建的人性观,结合他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

于是,马斯洛便将人本心理学视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它应该被一种更高阶段的心理学所代替。马斯洛开始将这种新心理学称为“超人本心理学”,随后又提议用“超个人心理学”这一术语。他还提出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许多新观念。

此后,马斯洛的思想越来越超出人本心理学的范畴,走向超人本心理学的方向。他认为这种新的研究领域为人提供了一个新形象、新概念或新界定,可同时包容人性中的深度层面和高度层面。他越来越意识到人本心理学的局限,并有意修正第三势力心理学。有时他称这新的心理学为“高度心理学”,有时称其为“第四势力的革命”或“第四势力心理学”或“第四心理学”。他说他向往的是超越性心理学,这种心理学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也就是超人本的或超个人的心理学。

1967年,马斯洛就在学术界公开宣称这种新心理学及其刊物的诞生。谈到他资助各种学术机构和学术活动的情况,他说:“我一直大力支持美国人本心理学会和《人本心理学杂志》,现在它们都可以自立了,因此我该转而协助新兴的《超人本心理学杂志》。

1968年,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或超人本心理学做准备,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

接下来的第二年,马斯洛因心脏病发作而大幅度减少了工作量,但他仍然为《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号提供了两篇文章:《人性能达的境界》和《超越的种种含义》。他在第一篇中写道:“第三势力逐渐让位给第四势力,‘超人本心理学’着眼于超越性的经验和价值……这新运动的另一个特色是重新神圣化,重新精神化。价值中立的科学有意剔除神圣性,将一切东西中性化,力求实证性。它只取可用的部分,也就是感官可以捕捉的材料。超人本思想则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一面。当你打开了价值及高峰体验或超越性体验的那扇门,整个崭新的可能性便出现在眼前,等待着你去发掘……我们所面对的是人的新形象,这是关键所在,其余一切会随之开展。”

马斯洛认为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马斯洛修正和拓展了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特别是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等。超个人心理学自诞生之后,在西方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1966年7月8日,马斯洛惊讶地获悉自己已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他了解到自己并不像以前所感觉的那样孤独,数以千计的同行们投了他的票。同时,他也为获得这个荣誉而感到为难,因为他有那么多的良师益友都未能够当选。

那年秋天,马斯洛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最高的赞誉。他被美国人道主义协会评选为这一年的“人道主义者”,每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邀请信,请他参加各种学术和政府会议,接受荣誉学位,或者与各种团体、教育机构在研究项目上进行合作。

1970年6月初的那个周末,马斯洛和贝莎在门罗帕克的家里享受着少有的宁静。星期日早晨,贝莎打电话给莫蕾尔夫妇,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

马里依·莫蕾尔同意和贝莎一道参加一个关于雕塑的活动,这时,马斯洛正忙于写作,他向他们表示歉意,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他说,自己正在紧紧捕捉脑子里出现的有关人的邪恶问题的思想。

6月8日,星期一,马斯洛像往常一样从房间出来,到游泳池边缓慢散步,贝莎跟随在离他几尺远的地方。后来,他小心翼翼地按照大夫对他的嘱咐,看着秒表开始跑步。突然,在加利福尼亚的阳光下,他倒下去了,没有一点儿声音。

就这样,刚满62岁的马斯洛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马斯洛的魅力却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他的一位学生说:“我还没有遇过像他这样早逝但却永生的人。”

确实如他的学生所说,马斯洛获得了永生。

1970年8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遗憾的是,马斯洛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大师,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事尽瘁所获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