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眼睛

最原始的昆虫没有视觉器官,但体壁内含有少量色素,能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产生对光的反应,所以这些昆虫都靠体壁感光。像弹尾目的跳虫,双尾目的双昆虫就是典型的例子。

绝大多数昆虫头部具单眼和复眼。单眼只有感光细胞,所以功能简单, 可辨别明暗和距离远近;复眼一对,功能是能成像。

复眼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组成的,每只小眼的结构一致,是光感受单位。蜻蜓的复眼是昆虫中最大的,可占头的 1/2,小眼数可达 1 万到 2.8 万只,

舍蝇的小眼数也有 4 千只左右。

复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光线首先射在小眼上,通过角膜、晶锥这些集光结构把光收集起来,再射到视网膜上,由这层感光结构集光成像,最后由视网膜发出的神经传入脑,产生视觉。复眼成像时,每个小眼只形成物体的一部分画面,整个物体的像由各个小眼拼凑而成。这种造像方式不如高等动物成的像准确,但由复眼成像时小眼数目越多,图像越清晰,所以复眼中数目巨大的小眼弥补了这一缺憾。

光线微弱时,复眼产生的像称重叠像,即一个小眼对邻近几个小眼折射来的光线也能产生反应,使复眼在弱光下也能看到物体。光线充足时,复眼产生的像称并列像,即一个小眼一个像。多数昆虫的复眼这两种像都可形成, 因此它们在白天晚上都能看清物体;但有些昆虫只能形成并列像,只能在白天看清物体,我们把这种眼叫日行眼,最典型的例子是各种蝶类;还有的昆虫只能成重叠像,一般它们在夜间活动,我们把它们的眼叫夜行眼,例如蛾类就是这样。

光线改变时,会引起不同的小眼感受刺激,所以昆虫的复眼对移动的物体特别敏感,例如螳螂对静止不动的蝗虫无动于衷,但只要蝗虫稍微动一动, 就很可能受到无情的攻击。昆虫的复眼对光波的敏感范围比人宽,分辨力也与人不同。农业上用黑光灯诱捕害虫,其实就是利用昆虫对紫外光特别敏感的原理设计的,黑光灯就是紫外光灯,人看不到这种光,所以叫黑光灯。更神奇的是,昆虫的复眼对天空反射的偏振光也有很好的辨别力,像蚂蚁、蜜蜂甚至能利用偏振光导航。由于复眼突出,形成一个凸面,使之视野宽阔, 极利于飞行中使用。但复眼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无调节能力,视力距离只有人的 1/60~1/80,像舍蝇视觉距离只有 50~7O 厘米,眼光敏锐的蜻蜓也非常有限,也不过 5~6 米。

眼,作为昆虫重要的感官,在它的捕食御敌、迁徙等生活的各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