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的种种推测

几十年来,为解开墨索里尼倒台所留下的历史疑团,众多的学者为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探索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策划并组织了这次政变?第二个问题:格兰迪动议通过后,墨索里尼为什么没有采取反击行动,而是驯服地束手被擒?

争论的结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仍然众说纷纭,各执己见。

第一个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观点:有人认为运动的实际发动者是他的党内的一批“老战友”。他们通过 1943 年 7 月 24 日召开的中断

了 4 年的大法西斯委员会复会的时机,设法使法西斯元老、前外交大臣格兰迪抛出的一项关于墨索里尼必须把一切权力,特别是军队的统帅权力移交给国王的动议获得通过,从而为国王解除他的职务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和胆量。持这种意见的是英国学者赫德和韦利。

也有人认为国王和军队在推翻墨索里尼的政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大法西斯委员会并未作出解除他的职务和拘捕他的决议。这一切都是国王和军队干的。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意大利的三股政治力量——即大法西斯委员会、军队和国王,事先早有预谋,政变的发动,只是这种预谋的按部就班的实现。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造成运动的中途夭折和失败。不过,比较起来,军队和国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大法西斯委员会的紧密配合。英国首相邱吉尔即持这种观点。

反对的意见则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三股力量在发动时间上的“偶合”,而不是事先的预谋、串通和结合。

然而,如果真是这样,有些现象将无法解释。7 月 24 日,大法西斯委员

会开幕后,为什么守卫威尼斯宜的墨索里尼的私人卫队,早被由军方控制的国家军事警察所取代了呢?为什么新政府首脑的任命宣布后,格兰迪等大法西斯委员会成员会马上向新总理致贺呢?

从上述现象中,不难看出,如果事先未能达成某种秘密协议,政变过程中接连采取的一连串措施,决不可能配合得如此默契、巧妙。

第二个问题,学者们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意见认为,墨索里尼此时已经心力交瘁,会议进行中,又患了腹痛病。在委员会激烈辩论时,他几乎连起身表示反对的力气都没有了。除此以外,他的判断能力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竟觉察不出事态发展的严重程度。这一点,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作了似是而非的解释,推说他当时的意志受阻,对政变的发展无力回天。第二种意见认为,墨索里尼此时也许看到了形势的急剧恶化,意大利已经根本无力支持战争。为摆脱希特勒的控制,只有借口法西斯党内反对他的政策,为自己退出战争找到一个合法的理由。25 日会议结束后,他接见了日本驻罗马大使,谈话中便流露出了停止战争的意向。

但也有人对上述理由提出异议。尽管墨索里尼身体患病,也不会严重到连下令反击的力气也没有。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事实上,25 日上午,他照常视事,还视察了遭盟军空袭后的城区。墨索里尼之所以镇定自若、毫不反抗,其主要原因是相信一贯坚决支持法西斯运动的国王。国王曾经给予他独裁的权力,现在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反对而收回自己的成命。然而, 他绝没有想到,一个包括国王在内的三股力量早已密谋结合,会上出现的事情,只是这次精彩演出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好戏还在后头。

除此以外,墨索里尼也许对自己的实力和威信仍坚信不疑。他认为,大委员会的一纸动议“其奈我何”?因为中下层法西斯党徒和法西斯民团仍然会效忠于他。其实,此时的墨索里尼早已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连由他一手栽培起来的女婿齐诺亚也成了他的政敌。事实上,当政变发生后,那些曾宣誓为之效死的法西斯党徒,没有一个人拿起武器组织过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反抗。

玩火者必自焚,墨索里尼最终以自己的悬尸街头,应验了这一无庸置疑的真理。

尽管在他倒台和被捕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史学界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但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对墨索里尼其人其事的了解,也不妨碍他作为一本反面教材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