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巧遇伯乐 勤奋成才

丁文江 13 岁考中学院秀才。这年正是“戊戌变法”的第二年(1899)提倡新学。这个学院在湖南的攸县。在这里,丁文江遇到了恩师龙研仙先生。龙研仙先生是攸县名士龙汝霖的儿子,龙润霖的侄子。而龙润霖就是光

绪五年在长沙翻刻《宋元学案》的学者。所以,龙研仙自然受其先辈的影响, 提倡新学了。前面提到的丁文江所学诸学文,都是龙研仙先生所教。

攸县在湖南省衡山东南,茶陵西北。而泰兴县那时属于南通州江北的小县,是一个“风气锢塞”的“滨江偏邑”。丁文江离开了这个“风气锢塞” 的“滨江偏邑”,到了攸县这个地方,又适逢这样的时代和遇到这样的良师, 故得以茁壮成长。当时,龙研仙先生听说丁文江有异才远志,就要其母带到公署,以《汉武帝通西南夷论》面试。见丁文江多有阐发,大为惊叹,许为国器。即日纳为弟子,潜心悉教,并力劝丁家父兄把文江送去日本留学。

出国留洋,这在封建落后、闭关锁国的中国,尤其是在遭受了多次侵略欺压、受尽屈辱的感情中,简直是大义不道。而在泰兴这样一个“风气锢塞” 的“滨江偏邑”,更是辱没先祖的丑事。所以受到了“亲友多疑阻,先严不免为所动”。这样,龙研仙先生就不能不动用父母官和恩师的权力来进行劝导,同时还替文江设法托了湖南的胡子靖先生把他带到日本。

丁文江对于他有幸遇上了湖南新教育家这样一位恩师,终生不忘。就在他临死前一个月(1935 年 12 月 5 日),他站在衡山列光亭龙研仙先生的碑前,还向朱经农述说了当年如何幸遇龙先生才得以成才的经过情形。他说: “若不遇龙先生,他的一生则会完全不同。”